壟斷資本全球化背景下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研究
決策谘詢研究
作者:齊蘭,劉琳
摘 要:在壟斷資本全球化和國家宏觀戰略背景下,作為欠發達後發展地區的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和現實意義。當前,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優劣都比較勢明顯,需要在強化戰略目標定位的基礎上,加大跨境運輸網絡體係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構建港口城市群的優勢產業集群,穩步推進體製機製改革創新,強化海洋產業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推動跨省跨境合作,力爭在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贏得主動、跨越發展。
關鍵詞:壟斷資本全球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廣西
中圖分類號:F7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5)01-0122-05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0月訪問東盟國家時,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同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指出,要擴大內陸沿邊開放,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提出,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自20世紀末葉突起的經濟全球化,其實質是壟斷資本的全球化[1]42。壟斷資本的趨利和獨裁本性,及其在核心領域加速壟斷趨勢,對發展中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包圍圈,“走出去”戰略成為其突破圍剿的重要措施,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無疑成為中國的重要戰略。在壟斷資本全球化視角下,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則具有重要的國家區域戰略意義。
一、壟斷資本全球化與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辯證關係
(一)壟斷資本全球化及其利弊分析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壟斷資本全球化是“資本高度集中形成的超大規模的資本集合,具有強大的綜合優勢和強烈的獨霸偏好,主導與控製了全球的貿易、投資、市場和技術。”[2]83壟斷資本全球化是以壟斷資本為主導的全球化,它以金融資本、跨國公司為主要載體來實現其對全球的有效控製。壟斷資本全球化既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1]43。就壟斷資本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的影響而言,受益更多的無疑是發達國家,而受損較多的是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隨著壟斷資本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其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可謂是利弊兼有:有利影響主要是可以推動發展中國家的擴大產業規模、提高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不利影響主要體現為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行業壟斷、對外技術依賴的進一步強化,以及產業和市場的風險增大,等等。如何利用壟斷資本全球化的有利因素,規避其不利影響是發展中國家麵臨的重大課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相繼進入我國,“全球500家最大跨國公司中,已有480 多家在華設立企業和機構,其中,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占90%以上。”[2]84壟斷資本全球化及其最新發展態勢對我國產業結構、市場結構和產品貿易結構方麵產生了重大影響。從積極因素方麵來看,首先,跨國公司的投資方向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改進。跨國公司對我國投資的重點集中在第二產業尤其是製造業,不僅加快了我國產業的發展,還加速了我國工業化進程,促進了產業結構尤其是工業內部結構的優化升級;其次,跨國公司大量在華投資打破了長期以來我國主要行業市場由國有企業一統天下的壟斷格局,促進了我國市場主體多元化,加快了我國市場化進程,使市場化程度得到不斷提高;再次,跨國公司的進入改善了我國的貿易結構,促進了我國貿易規模的迅速擴大。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布局投資,帶動了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增長,其“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的方式,又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就負麵影響而言,一是跨國公司的外包通過技術鎖定,進一步強化了我國的技術依賴性,導致“有產業無技術”的後果;二是跨國公司在華以並購為主的投資方式的改變,尤其是對我國重要行業進行的條件極其苛刻的橫向和縱向並購,導致了我國一些重要行業陷入“有市場無安全”的困境;三是跨國公司憑借其控製全球產業價值鏈“微笑曲線”兩端的優勢,將加工組裝環節大規模轉移到我國,迫使我國被動地進行大量的“貼牌生產”,不僅抑製了我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還使我國陷入“有產品無品牌”的境地[2]87-91。
(二)壟斷資本全球化對中國廣西的影響
一方麵,壟斷資本全球化對世界各國各地區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樣,對廣西產業發展也將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一是有利於促進廣西本土企業與國際大企業、大集團接軌,加快企業之間的重組與聯合,把企業做大做強。二是有利於廣西加快優勢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目前,廣西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食品、機械製造、汽車、有色金屬、建材等十大千億元產業為主的工業產業體係,湧現出玉柴發動機、柳微汽車等一批全國知名品牌。三是有利於廣西產業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激發廣西企業的競爭意識,提高廣西產業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促進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另一方麵,壟斷資本全球化對廣西發展也存在諸多不利影響。一是產業技術的對外依賴性將會進一步強化。廣西作為欠發達省份,和國內發達地區,尤其是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顯著。目前,廣西人均GDP為國內發達地區1/4,資源型產業在廣西產業中的比重大、技術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低,處於產業鏈的下端。在壟斷資本全球化加劇和資本逐利本性的驅動下,隨著跨國公司的進入,在促進廣西產業規模擴大的同時,也給廣西企業在產品和技術創新方麵帶來了更大的壓力。二是跨國公司的進入對廣西區內企業的生存形成較大的壓力。2011年,廣西玉柴集團、廣西建工集團、廣西投資集團和柳工集團4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分列第215、318、334和418位,但是均無一家擠入世界500強。三是跨國公司對人才的強力吸納給廣西本土企業造成人才相對短缺。跨國公司進入廣西後大都實施了本土化策略,其關鍵是人才本土化。跨國公司以雄厚的資金實力、先進的管理理念、富有吸引力的待遇和靈活的用人機製,成為區內優秀人才的吸納機器,給廣西本地企業造成優秀人才流失和相對短缺。
(三)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就是要積極利用壟斷資本全球化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影響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以南海為中心,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據《漢書·地理誌》明確記載,徐聞(今廣東徐聞)、合浦(今廣西合浦)、日南(今越南峴港)是漢帝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3]。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以積極姿態融入壟斷資本全球化,是廣西深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的不二選擇。一方麵,廣西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是對開放帶動戰略的強化和完善。廣西具有無可替代的區位優勢和突出的戰略地位,但落後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無疑成為廣西趕超跨越發展的硬傷。為進一步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進一步貫徹落實好國家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戰略方針,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全區經濟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廣西於2011年出台了《關於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意見》,同年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次代表大會又強調,充分發揮廣西獨特的區位優勢,擴大開放合作,形成沿海、內陸、沿邊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近幾年來,廣西深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把“迎進來”與“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不斷深化以東盟為重點的開放合作,以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商務與投資峰會為平台,務實地推進泛北部灣、大湄公河次區域、中越“兩廊一圈”合作,加快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步伐,加快建設南寧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戰略高地、東興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和馬中關丹產業園區,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和互利合作,形成開放發展共贏的新格局。在新的形勢下,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將給廣西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進一步拓展廣西發展的空間,這實質上是廣西開放帶動戰略的“升級版”。另一方麵,廣西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也是在全麵融入壟斷資本全球化過程中的一種新突破。壟斷資本全球化加劇的背景下,逐利本性的壟斷資本對落後地區必然實行戰略性掠奪,這對發展相對滯後的廣西而言,其負麵效應是顯而易見的。在這種情況下,廣西通過以“雙核驅動”(北部灣經濟區與西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使北部灣經濟區成為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主戰場”,在深化與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各國的開放合作中,實現“以空間換時間、以資源換產業、以存量換增量”的“三換”發展,這無疑是尋求規避壟斷資本全球化技術鎖定、市場風險等不利因素的一種戰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