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與農事活動
曆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具有很高的農業曆史文化的研究價值。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期,我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4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等製訂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
古代先民將“二十四節氣”編為口訣: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通過對二十四節氣口訣的分解,可以充分了解古代四時季節對農事的影響,感受古代農耕文化內涵。
立春是從天文上劃分的,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而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平均氣溫10度至22度的時段。
時至立春,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
此時華北、東北地區,雖然天氣漸暖,但仍較寒冷。正如農家諺語說的那樣:“打春別喜歡,還冷四十天”。
雨水在每年2月19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30度。“雨水”意為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雨水”過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零度以上。華南氣溫在10度以上,桃李含苞,櫻桃花開,確以進入氣候上的春天。
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已達3度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度上下。長江中下遊地區日平均氣溫5度至7度,降水量30毫米至40毫米,大、小麥陸續進入拔節孕穗期。
華北及東北地區平均氣溫仍在零度以下。此一節氣有一共同特征是乍暖還寒,變化無常。注意寒潮入侵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
驚蟄在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於土中冬眠的動物。我國各地春雷始鳴時間各不相同,“驚蟄始雷”說法則與沿江江南地區氣候規律相吻合。
驚蟄時節正是“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裝素裹的冬日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零度以上。
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度至6度,沿江江南為8度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度至15度,可謂春光融融。
這一節氣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但土壤仍凍融交替,應及時耙地減少水分蒸發。沿江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均很高,應適時追肥,幹旱少雨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
南方雨水一般可滿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需要,為防濕害,須繼續搞好清溝瀝水。
華南地區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動,應進行修剪,並及時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發葉。桃、梨、蘋果等果樹要施好花前肥。
春分在每年3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零度即是春分點。
到了春分,全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零度以上,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尤其是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同時升達10度以上而進入明媚的春季。
從氣候規律說,這時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進入春季“桃花汛”期。本節氣,長江中下遊地區日平均氣溫8度至12度,降雨量40毫米至60毫米。
此時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雖然冰雪消融,楊柳吐青,野草發芽,大雁南來,但“春雨貴如油”,降水依然很少,抗禦春旱的威脅是農業生產上的主要問題。
清明在4月5日前後太陽黃經位於15度時為清明,也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清爽明朗、草木欣欣向榮之意。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隻有清明。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曆史,古時也叫三月節、踏青節,後又把寒食節融而為一,人們的戶外活動增加。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事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此節候,大江南北都進入農忙季節,早、中稻先後播種,小麥拔節,油菜揚花,加強田間管理,玉米、花生播種等。
東北地區農事有:水稻育秧,甘薯育苗,棉花、玉米、高粱播種,小麥開始拔節。
穀雨在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陽位於黃經30度時為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清明過後雨水增多,有利穀物生長,又可謂是“雨生百穀”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