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與農事活動(2 / 3)

穀雨後的氣溫回升速度加快,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都在12度以上。長江以南地區“楊花落盡子規啼”,茶農采茶製茶,農業生產上大春作物栽培,小春作物收獲,到了繁忙時期。

華北地區4月下旬平均氣溫升高到17.2度,降雨量增加到36毫米,十分有利於小麥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出苗生長。

穀雨前後小麥要施好孕穗肥,油菜要進行一次葉麵噴肥,棉花要抓緊播種;與此同時,春田要清溝理墒,防止漬害。

東北地區,則有“穀雨前後種大田”之說。所謂“大田”,主要指高粱、玉米等農作物的種植。與黃河流域相比,東北地區節氣相對比較晚,“穀雨”時降雨量沒有南方那麼多,且因冷暖氣流在本地呈“拉鋸”之勢,易發生大風、沙塵等天氣。

立夏在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根據氣象學劃分,連續5天的日平均氣溫超過22度才算真正進入夏天。

此時隻有南方地區真正進入夏季。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度至20度上下,正是“百般紅紫鬥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

長江中下遊地區日平均氣溫19度至22度,降雨量為90毫米至110毫米,春花作物進入黃熟階段,要及時搶晴收割。農諺道:“多插立夏秧,穀子收滿倉”,立夏前後也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紅季節。

華北、西北等地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土壤幹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尤其幹熱風對小麥灌漿乳熟前後的影響。

小滿在每年5月21日或22日視太陽到達黃徑60度時為小滿。“小滿”是指黃河流域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還未成熟,所以稱小滿。

大江南北夏熟作物先後成熟,開始搶晴收割。此時,長江中下遊地區日平均氣溫在20度至23度,降雨量為50毫米至70毫米,與前後節氣相比降雨稍偏少,但華南地區卻先後進入雨季。

北方地區需加強冬小麥即將進入灌漿或成熟的後期管理,防止“幹熱風”天氣對產量造成不利影響;同時田間玉米、高粱等秧苗的中耕、除草、培土也尤其重要。諺語雲:“立夏鵝毛住,小滿鳥來全”,這是針對東北來說的。

芒種在每年6月6日或7日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謂之芒種。“芒”,指穀實尖端的細毛。《周禮·地官·稻人》有雲:“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此中所謂“芒種”,即稻麥也。由此可知狹義上的“芒種”非泛指芒類作物的播種,而是單指水稻而言。

到了此節氣,華北、華中、西南地區開始麥田收獲,同時又進入晚稻等農作物的夏種階段,故芒種又被稱之為“忙種”。民間流傳著:“春爭日,夏爭時”、“小滿天趕天,芒種刻趕刻”、“麥熟一晌,龍口奪糧”等諺語。

此時長江中下遊地區日平均氣溫23度至25度,節氣降雨量為50毫米至90毫米,進入黃梅季節。

我國北方農諺中有:“過了芒種,不可強種”,主要指大田而言,自有其深刻的曆史實踐經驗在裏麵。

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全年白天最長。我國南北溫度相差很小,不過10度。多數年份降雨量100超過毫米,日平均氣溫24度至28度。

在此季節,先民注重加強夏季田間管理,並及時清除雜草和防治病蟲害。

小暑全國大部分日平均氣溫28度至31度,降雨量減少,一般60毫米至80毫米。

小暑麵臨著梅汛和幹旱的轉折期,因此古代曆來重視防汛、抗旱兩不誤。

大暑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是炎炎盛暑,這個節氣對全國都適用。從降雨量來看,北方雨季已經到來,降雨量增多。

長江流域梅雨結束,伏旱抬頭,晴熱少雨。在華南此時東南季風帶來南海上空的水汽,降雨量仍比較多,

本節氣浙北降雨量20毫米至50毫米。日平均氣溫27度至31度,是全年最高的時段。喜溫作物,行長速度之快達到了頂峰。

立秋的日平均氣溫29度至27度,開始呈下降趨勢,降雨量在80毫米至100毫米,且分布不均勻。

在此季節,對晚稻中耕除草,發生旱象即行灌溉。秋播開始。棉花開始摘頂。

處暑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之說。此時,長江中下遊地區日平均氣溫25度至27度;冷暖空氣又開始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相遇,進入秋雨期,降雨量為80毫米至120毫米。這時晚稻正處於生長關鍵時期。

白露有“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之說。隨著季風轉換,日照漸短,強度變弱,冷空氣開始向南活動,全國大部分地區秋高氣爽,連我國西南地區日平均氣溫也降到22度以下。

此時長江中下遊地區日平均氣溫21度至24度,降雨量70毫米至90毫米。棉花分批采摘,秋玉米等作物加強後期的田間管理。

秋分以後,按常年規律,江、浙、滬的入秋期在9月底至10月初。東北、新疆等地多半在8月中下旬入秋,黃河下遊地區9月中旬入秋,華南大地10月底至11月都會有秋涼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