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氣的諺語文化(1 / 2)

古代天氣的諺語文化

天氣諺語是最早的天氣預報,是世界各國人民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對天氣的變化進行長期觀測後逐漸摸索出的天氣變化規律。

天氣諺語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勞動人民對人類氣象科學寶庫所做出的巨大的貢獻。

天氣諺語,在諺語分類劃分時,常常被歸入農諺之中,視天氣諺語為農諺的一部分,一個方麵。而這裏所提到的天氣諺語,是脫離農諺而獨立被劃分出來的天氣諺語。

這是因為,天氣諺語和人們日常的其他活動有直接關係,且數量相當可觀,流傳的範圍和使用的頻率,比一般農諺還要廣,還要高。

天氣諺語是傳授氣象、天氣變化的諺語,反映了風雲雷電、寒暑燥濕等氣候變化的規律。從其來源和內容兩個方麵,可以反映出氣象預測的諺語涉及的麵也極為廣泛。

天氣諺語從來源看,它包括4個方麵:從日月星觀察天氣的變化,從霞光、虹、暈觀看天氣,從氣溫的變化和雲的變化觀測天氣,從動植物的種種跡象觀測天氣變化。

日月星是天空中最常可以看見的天體,它們影響著我們的生產生活等社會活動,因此古人為了方便工作,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總結了大量的口訣。

講日的如:“日沒胭脂紅,無雨必有風”;“太陽披蓑衣,明天雨淒淒”;“日頭出得早,天氣難得靠。”

講月亮的如:“月暈主風,日暈主雨”;“月亮打黃傘,三天晴不到晚”;“月如懸弓,少雨多風;月如仰瓦,不求自下。”

講星星的如:“星光閃閃如動搖,大雨下得沒處逃”;“星星眨眼,離雨不遠。”

霞是日光照在雲彩上所產生的現象,霞指的是染上日光的雲朵。虹、暈等都是大氣中的光學現象,它們對反映天氣的變化有著獨到的作用。

根據霞光來預報天氣的諺語如:“火燒霞,燒不起,三日內有雨”;“早霞紅丟丟,晌午雨瀏瀏,晚霞紅丟丟,早晨大日頭”;“早間霞,夜間雨。傍晚霞,早晨露。”

根據虹來預報天氣的諺語如:“東虹日頭西虹雨”;“東虹風,西虹風,南麵有虹要下雨。”

根據暈來預報天氣的諺語如:“日月戴帽,雨將到”;“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日暈長江水,月暈草頭風”;“日暈必下三天雨,月暈必吹一天風。”

看氣溫變化,天氣的冷暖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特定的時間背景。

如:在梅雨時候便有“黃梅寒,井底幹”的諺語,“晝暖夜寒,東海也幹”預示著天氣少雨多晴。如果是在秋冬季節就會有“冬至前後,泄水不走”的諺語。

四季的交替會導致氣溫產生明顯的冷暖交替,並以此來判定天氣的好壞。

如:“春寒多雨水”是說春天如果寒冷,雨就會下很多。“冬至前後,泄水不走”是說冬至前後的雨水比較多,因此農業生產中要注意季節的變化、氣溫的變化。

雲變化快,形式多樣,一定形態的雲往往代表一定的天氣情況。

如:“魚鱗天,不雨也風顛”說的魚鱗狀的雲,氣象學上稱此為“卷積雲”,是風雨的前兆;“瓦塊雲,曬死人”則說的是另外形態的雲;“黃瓜雲,淋煞人;茄子雲,曬煞人”,“黃瓜雲”說的是卷雲的一種,為雨將要來臨的先兆。

通過雲來看天氣的晴雨也是農民常用的一種方法,北方農民根據雲的飄動,創造了這樣的諺語。

如:“雲行東,雨無蹤,車馬通”;“雲行南,馬濺泥,水沒犁”;“雲行西,雨潺潺,水漲潭”;“雲行北,雨便足,好曬穀。”

人們還創造了大批利用動植物的特點、生活習慣等來觀天測象的氣象諺語,這類諺語總結了風雨濕幹、寒暖交替氣候變化在動物身上的規律性的反映,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從動物這一方麵來看天氣的有:“朝鶯叫晴,暮鶯叫雨”;“青蛙啞叫,雷雨前兆”;“小燕前寒食叼米,過寒食叼水”;“久雨聽鳥聲,不久轉天晴。”

從植物這一方麵來看天氣的有:“水底起青苔,即逢大雨來”;“水麵生青靛,天公又作變”;“朝出曬殺,沒出濯殺。”

從天氣預測的內容來看,主要有風、雨、陰、晴的預測,霧、露、霜、雪、雹的預測和旱澇、潮汐、地震的預測,這類氣象諺語很多,每一種天氣變化都有諺語與之相吻合。

講風預測的諺語如:“熱燥生風”;“一年四季風,季季都不同”;“春風暖,夏風涼,秋風寒,冬風冷”;“南風吹到底,北風來還禮”;“南風吹暖北風寒,東風多濕西風幹”;“夜裏起風夜裏住,五更刮風刮倒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