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驗濕器簡單易製,靈敏度也還好,使用時間很長,甚至在20世紀的農村氣象哨站也還沿用,可見它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在歐洲也有過這種驗濕器,那是15世紀才發明的,比我國遲了1600多年。
大氣濕度變化引起琴弦長度的變化是很微小的,難於察覺的,但反映在該琴弦所發的音調高低的變化卻是十分明顯的。這裏可以說已經孕育著懸弦式濕度計的基本原理了。
黃履莊在1683年製作成功了第一架利用弦線吸濕伸縮原理的“驗燥濕器”,即濕度計。它的特點是:“內有一針,能左右旋,燥則左旋,濕則右旋,毫發不爽,並可預證陰晴。”
黃履莊發明的“驗燥濕器”有一定的靈敏度,可以“預證陰晴”,具有實用價值。“驗燥濕器”可以說是現代濕度計的先驅。
[旁注]
溫差 溫差是傳熱的推動力。對換熱器進行傳熱計算時,因為冷、熱兩種流體的溫度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是沿著整個換熱表麵不斷地發生改變,此時的溫差是指冷熱兩種流體沿固體壁麵溫差的某種平均值。按所取平均方法不同可分為算術平均溫差和對數平均溫差。
賈思勰 北魏時期農學家。他所著的農學名著《齊民要術》,是我國農學史上一部最完整、最有係統和內容最豐富的農業百科全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農學名著。卓越的科學內容,對當時和後世的農業生產都有深遠影響。
陳旉 自號西山隱居全真子。生於南宋偏安時期,在江蘇西山隱居務農。於1149年寫成《農書》3卷,詳細總結了我國南方農民種植水稻以及養蠶、栽桑、養牛等生產技術的豐富經驗,並且指出通過合理施肥改良土壤,可使地力“常新壯”。
蔡襄 (1012年~1067年)。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書法家和茶學專家。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等。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著有《茶錄》、《荔枝譜》等書。
王禎 (1271年~1368年)。元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所著《王禎農書》,繼承了前人在農學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總結了元代以前農業生產實踐的經驗,全麵係統地解釋了廣義農業生產所包括的內容和範圍,在我國農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黃履 生約1800年前後,我國第一位女攝影科學家。黃履發明了多鏡頭暗箱,還發明了寒暑表、千裏眼,還寫詩作譜, 精通天文算學,是多才多藝的錢壙才女。她發明製作了“能攝數裏之外”的鏡匣,這隻鏡匣又從杭州人黃氏處買得,故名“錢塘鏡匣”或“西泠鏡匣”。
[閱讀鏈接]
我國古代除了這些儀器以外,民間還用某些經驗方法來測知濕度的變化。
比如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引有一首農諺說:“簷頭插柳青,農人休望晴;簷頭插柳焦,農人好做嬌。”
“做嬌”指釀酒,簷頭的柳枝如保持常青,說明水分難以蒸發,必是大氣濕度大,天氣不能放晴;柳枝如易枯焦,說明水分蒸發很快,必是大氣幹燥,天氣易晴,氣溫升高,利於發酵釀酒。這些測量大氣濕度的經驗,是有科學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