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物質三態變化的研究(1 / 2)

對物質三態變化的研究

物質有固態、液態、氣態三種狀態,溫度的變化能使三態之間相互變換。在這方麵,我國古代獲得了豐富的知識。

古代煉丹家通過自己的實踐,在物質三態方麵積累的知識。另外,人們對在日常生活中水、冰、水氣,以及自然界中雨雪露霜等現象也作出某種解釋。

程顥是北宋時期唯心主義理學的重要哲學家。在哲學上,程顥認為,知識、真理的來源隻是內在於人的心中,“更不可外求”。他的學說後來為朱熹所繼承。

程顥曾寄宿在一僧寺裏。深夜,他聽到一陣“嚓嚓嚓”的聲音。點火一照,隻見一隻老鼠鑽在大佛像肚臍內,嘴裏含著一本書,正準備爬出來。

老鼠見了人,便丟下書,逃入佛臍內。程顥撿起書一看,原來是一本煉丹書。他隨即把它抄下來,把書放回佛像腹裏。

第二天,程顥叫來塑工把佛臍孔補好。後來,程顥按書上所講的方法煉丹,有一個多月之久。

鄰居們見他屋裏有火光,以為他家失火,都爭相跑來滅火,可是來到一看,卻見程顥正在聚精會神地煉丹。

程顥將已煉好的丹塗在銀器上,塗處就變成金色。有人勸程顥服下此丹,據說服丹可以長生不老。

程顥說:“我的腹內哪能容納這種東西啊!”

事實上,古代煉丹最初是為製取長生不老藥,後來為了製取黃金,長年累月地把一些藥物拿來加熱、冷卻、火煆、水煮,使物質的狀態不斷地變化。

據記載,煉丹有“火法”和“水法”。“火法”包括:“煆”,即長時間的高溫加熱;“煉”,即幹燥物質的加熱;“炙”,即局部烘烤;“熔”,即加熱熔解;“抽”,即蒸餾;“飛”,即升華;“伏”即加熱使藥物變性。

“水法”包括:“化”,即溶解;“淋”,即用水溶解固體物質的一部分;“封”即封閉反應物質長時間地靜置;“煮”,即物質在大量的水中加熱;“熬”,即有水的長時間高溫加熱;“養”,即長時間的低溫加熱;

“澆”,即傾出溶液,讓它冷卻;“漬”,即用冷水從容器外部降溫。此外還有“釀”、“點”以及過濾、再結晶等方法。

在這麼多過程中,物質狀態有各種各樣的變化,必然要積累大量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物態變化,是水、冰、水氣三者之間的變化。

對於氣、水之間的變換,遠在先秦的《莊子》、《禮記》等書已有“積水上騰”、“下水上騰”等說法。

“上騰”指的是水的蒸發,即氣化。對於水氣凝結成水的過程也是十分注意的。自從春秋戰國以來,和“陽燧取火於日”,相配對的有所謂“方諸取水於月”。

“方諸”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大蛤”,有說是銅盤,有說是方解石,總之是一個對水不浸潤的物體,夜晚把它放在露天,結上露水。

為什麼說要“方諸取水於月”,大概是因為既是有月,必是無雲,地表沒有隔熱層,熱量易於發散,氣溫容易下降,到了露點之下,可以得到露水。

這樣取得的露水,叫做“明水”,據說有神奇的功效,漢武帝很喜歡飲用這種水,並名之為“甘露”。

這個“方諸取水”在古代是十分鄭重的事,所以人們要進行研究,從中得到不少關於凝結方麵的知識。

晉代張華的《博物誌》記載了一個有關氣化的實驗:油水混合物在受熱過程中,由於沸點不同,水先沸騰,猶如冒煙,當水氣化完畢,則無煙。加熱停止,油不再沸騰,此時如加水,由於油溫尚高,水即急極氣化,又見焰起;氣化完畢,也就“散卒而滅”了。

張華對這個過程觀察得很仔細,記載也很具體,並說曾“試之有驗”,肯花工夫動手實驗,難能可貴。當然,記錄中錯誤地把上升的水汽、煙、焰三者混淆,又說油溫下降時“可內手攪之”,也未免有些誇張。

至於冰、水之間的熔解、凝固,更是人們常見的。《考工記》就指出:水有時以凝,有時以澤,這是自然現象。這一觀點把溫度高低與狀態變化聯係起來。

從上述這些記載中我們發現,古人無疑獲得許多物態變化的知識。而有了這方麵的知識,就無怪乎能對雨雪露霜等現象作出某種解釋。

雨雪的形成,是很有代表性的物態變化過程:

地麵上的水,蒸發而為水氣,升到高空積而為雲,當溫度下降而又有了凝聚核心的時候,就會凝結為水滴;達到一定重量時,下降而為雨;如溫度低至零度以下,再加其他氣象條件,則凝為固態的雪或霰、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