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熔爐中加入銅礦和錫礦而進行熔化的過程中,首先熔化揮發的是那些不純雜物,它們的燃燒呈現黑焰色;然後,熔點較低的錫或雜物硫熔化並揮發,呈現黃白焰色;隨爐溫升高,銅熔化並揮發,銅與錫成為青銅合金,呈現青白顏色,進而爐火純青,便可開爐鑄造。
曆代冶鑄、陶瓷等工匠常用火候觀察法,煉丹家和藥物學家對此也有所發展。
古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物質的火焰顏色的記載,這些記載表明通過觀察火焰顏色來判斷溫度的高低以及爐內氣氛,確實是古人常用的判別溫度高低的方法。這與近代物理學中用光譜學原理,對不同物質的不同特征火焰及其所對應的溫度,來鑒別物質的方法是一致的。
在西漢時期,有人曾試圖製作一個測溫裝置。《淮南子·說山訓》記載:在瓶中盛了水,當它結冰,可以說明氣溫低,如其熔解為水,又可以說明氣溫之升高。這個觀測或許可以認為是一種關於測溫器的設想的萌芽。
真正稱得上溫度計的發明,是17世紀的事。1673年,北京的觀象台根據傳教士南懷仁的介紹,首次製成了空氣溫度計。但我國民間自製測溫器的不乏其人。
據清代初期文學家張潮編輯的短篇小說集《虞初新誌》記載,清代初期的黃履莊曾發明一種“驗冷熱器”,即溫度計。
據記載,“此器能診試虛實,分別氣候,證諸藥之性情,其用甚廣,另有專書。”隻是驗冷熱器的“專書”和實物都已失傳,我們難以判斷其具體原理和結構,估計是氣體溫度計之類的裝置。
但它的結構與原理沒有被記錄下來,也可能是毛發式或天平式濕度計,但也有可能是氣壓計,因為空氣的濕度與氣壓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
清代光學家黃履也曾自製過“寒暑表”,據說頗具特色,但原始記載過於簡略,難知其詳。
由於原始記載過於簡略,我們對於這些民間發明的具體情況,還無從加以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活動,表現了我國人對溫度計量的熱忱。
濕度是一個似乎很難捉摸的概念,它的變化與天氣晴雨的關係十分密切,這在古人是有經驗的。
古代測定燥濕的方法有多種,王充在《論衡》中記述了另一種判斷燥濕的方法:“天且雨,螻蟻徙,蚯蚓出,琴弦緩。”其中“琴弦緩”屬於人們可以測量的物理現象,據此可以預報晴雨天氣。
王充還對寒溫的傳播,從“氣”的角度探討熱的傳導的問題。他明確指出,熱是靠氣來傳導的,越遠,熱在傳導中損失就越大,因而漸微。
西漢時期曾經有一種天平式的驗濕器。《淮南子·天文訓》記載:“燥故炭輕,濕故炭重。”可見當時已經知道某些物質的重量能隨大氣幹濕的變化而變化。又記載:“懸羽與炭而知燥濕之氣。”說的就是天平式驗濕器。
天平式濕度計的構造很簡單:隻要用一根均勻的木杆,在中點懸掛起來,好像一架天平秤。
兩邊分別掛上吸濕能力不同的東西,例如一端石子,另一端為鹹海帶;或者一端用淡水浸過又經曬幹的棉花球,另一端為鹽水浸過又經曬幹的棉花球等。再使兩端等重,天平平衡。
當大氣裏濕度大了,吸濕能力強的一端因吸入較多的水分而變重了,天平就傾斜,這就預示著可能要下雨了。這種濕度計具有簡便易做的優點,而且也還靈敏,是人類最早的濕度計。
對於這種驗濕器的結構與原理,《前漢書·李尋傳》中說得尤其具體:把兩個重量相等而吸濕能力不同的物體如羽毛與炭,或土與炭,或鐵與炭分別掛在天平兩端,並使天平平衡。當大氣濕度變化,兩個物體吸入或蒸發掉的水分多少互不相同,因而重量不等,天平失去平衡發生偏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