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歲時習俗的沿襲(2 / 3)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遊”。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

清明踏青在山東極為普遍。臨朐、滕州的兒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風箏。有的用柳條做成口哨吹,哨聲十分動聽。有的地方,人們大口呼氣,據說可以泄內火。

大部分地區都有打秋千的習慣,山東省濰坊地區的秋千有三種:一種是直秋千;第二種是轉秋千;第三種是翻秋千。

即墨比較重視清明節,這天人們一起床就換上節日服裝。特別是婦女,個個打扮得漂漂亮亮,到處串門。先看新媳婦坐寒食,就是像舉行婚禮那天一樣在炕上坐著,然後去打秋千。

秋千蕩得高,意味著生活過得好,所以大家都你爭我搶,興高采烈地打秋千。這一天,婦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當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說法。

古代清明節習俗有蹴鞠遊戲。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至今我們叫足球。

掃墓是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至唐代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

舊時,山東泰安的掃墓儀式比較隆重。男主人挑著4個小菜和水餃到祖墳,先將祭品供上,然後焚香燒紙,灑酒祭奠。

山東省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掃墓時還要給墳墓添新土。據說,這是給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實質上是對祖先的懷念。

多數地區是在清明這天掃墓,少數地區,如諸城在寒食這天掃墓,而龍口、博興等地則在清明前4天掃墓。

“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包袱也稱“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

包袱皮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個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

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隻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也作為主牌用。

包袱裏的冥錢,種類很多。大燒紙砸上4行圓錢,每行5枚.

冥鈔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多係巨額票麵,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

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

這一天,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

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鬼”。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征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

清明節山東各地都插柳條、鬆枝,據說是紀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戶戶插柳條,並給狗戴上柳條圈,民謠“清明不插柳,死了變黃狗。”即墨則習慣戴鬆枝,寓意要像鬆柏一樣興旺。

臨沂、諸城卻用柳條、鬆枝在牆壁等處輕輕抽打,邊打邊說:“一年一個清明節,楊柳單打青幫蠍,白天不準門前過,夜裏不準把人蜇。”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蕩秋千,是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的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丫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