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是在寒食後的一天,屬於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草木吐綠的時節。在寒食之時,偶爾會不小心把山上的草木燒掉了;寒食過去,清明來至,是多種些樹木補上的時候了。因此清明也是我國傳統的植樹節。
清明節吃的食物也很豐富。農村中有蒸製蒿餅的習俗。蒿餅類似江南的青團,製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一同搗碎,使蒿汁與米粉融和成一體,以肉、蔬菜、豆沙、棗泥等做餡,放入各種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蘆葉墊底入籠蒸熟。
蒿餅顏色翠綠且帶有植物清香,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來饋贈或款待親友。此外,清明淮揚地區還有吃茶葉蛋的習俗。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幹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糅合,然後開始製作團子。
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製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麵,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清明時節,正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隻鵝”之說。
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薑、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此外,我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糍、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旁注]
晉文公重耳 (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8年,或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初為公子,謙而好學,善交賢能智士。漂泊多年後複國立君。對內拔擢賢能,對外聯秦合齊,保宋製鄭,開創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文治武功,昭明後世,顯達千秋,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為後世儒家、法家等學派稱道。
介子推 (?~公元前636年),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山西人。晉國賢臣,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後葬於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 “寒食節”,曆代詩家文人留有大量吟詠緬懷詩篇。
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先後稱霸的5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史記》認為,春秋五霸當指齊桓公薑小白、宋襄公茲甫、晉文公重耳、秦穆公任好和楚莊王羋熊侶。
《往生咒》 是佛教淨土宗信徒經常持誦的一種咒語。也用於超度亡靈。信徒認為,現世一切所求都能如意獲得,不被邪惡鬼神所迷惑。若能持誦20萬遍,就會萌生智慧的苗芽。若念30萬遍,就能親自看見阿彌陀佛。
饃糍 古今多稱年糕。舊時饃糍作為接待客人或自食佳品,食用方便,又易於保存,隻要浸入水裏即可。有些大戶,整個七石缸浸著饃糍,可以吃至清明節,不過保存的水最好是“冬水”,即立春前的井水、泉水等,這樣饃糍不會開裂或發糊。
[閱讀鏈接]
相傳劉邦到父母墳墓祭拜時,數座墓碑因連年戰爭而東倒西歪,無法辨認。
找不到父母的墳墓,他隻好從衣袖裏拿出冥錢,撕成小碎片,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您老人家的墳墓。”
說完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穩穩地落在一座墳墓上。劉邦跑過去細瞧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麵。
劉邦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他每年清明節都到父母的墳上祭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