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節歲時習俗的演化(3 / 3)

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醞釀之際,家家攤曬各類種子,據說要湊其“百樣種子”,以祈豐收。預卜的方法很簡單:是日忌雨,晴則帶來百物豐熟的吉兆。

唐代的節日文化與飲食文化都十分發達。據傳武則天嗜花,每至夏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這種糕有著花瓣的馥鬱和穀物的芬芳,很快就上行下效,宮廷坊上一時分外流行。

總之,作為農耕民族,我國古人曆來對大地上生長的植物有著深厚的感情。熱愛花的民族多是熱愛美和生活的民族。“一樹梨花落晚風”、“一枝紅豔露凝香”等,正是中華文化孕育出淡淡的幽香。

[旁注]

唐玄宗李隆基 (685年~762年),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親竇德妃。唐玄宗也稱唐明皇,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在位期間,開創了唐朝乃至我國曆史上的最為鼎盛的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山礬 別名“尾葉山礬”,又名“七裏香”。二十四番花信之一,即大寒第三候的花信。總狀花序,早春開花,花白色。《本草綱目》記載:“山礬生江、淮、湖、蜀山野中,樹高大者高丈許。葉似梔子,光澤堅強,略有齒,淩冬不凋。三月開花,繁白如雪,六出黃蕊,甚芳香。”

楝花 二十四番花信之一,即穀雨第三候的花信。《本草綱目》說它是楝科植物川楝或苦楝的花。春末夏初開花,能結子。楝花,始於暮春,收梢於初夏。有因形似小鈴,熟時色黃,又稱“金鈴子”。因以四川產者為佳,故又稱“川楝子”。

武則天 (624年~705年),女,唐朝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我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諡號“則天大聖皇後”。後世所稱“則天武後”或“武則天”即是由此諡號而來。政治家和詩人。當政時期,被史界稱為“貞觀遺風”。

女夷 南嶽夫人魏華存的弟子。 334年,魏華存以83歲高齡辭世,傳說她死後7天即被西王母派眾仙接引升天。相傳女夷後來也升天成仙,掌管天下名花,稱為花神。據說她擊鼓唱歌時,禽鳥草木皆長,被稱為“主春夏萬物生長之神”,俗稱“花神”。傳說她還在西湖邊桃花兒豔紅之時賣過湯圓。

馮夢龍 (1574年~1646年),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等。明代文學家、戲曲家。他的“三言兩拍”是我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他對小說、戲曲等通俗文學的創作、收集、整理、編輯,為我國文學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蒔花 即栽花。蒔花弄草,又稱“侍花弄草”。又稱“時花”,泛指花期不久、花朵繁盛的鮮花,多用於城市綠化及節慶日裝扮。品種繁多,常主要在溫室盆栽培養,到達花期後用於裝飾。可按照設計好的圖案連盆擺放,也可種植於泥土中。

吳越 是春秋吳國、越國故地的並稱,泛指現在的江蘇省南部、上海、浙江、安徽省市南部、江西省東部一帶地區。吳越是一個古老的東方民族,擁有輝煌的國家曆史和輝煌的文化經濟。吳越民係是古老的江東民係,共同締造這片地域。李白“我欲因之夢吳越”道不盡吳越江南之美。

孔尚任 (1648年~1718年)。山東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孫,清代初期詩人、戲曲作家。時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並論,稱“南洪北孔”。所著《桃花扇》通過男女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了明代末期的曆史。

竹枝詞 一種詩體,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過來的。唐代劉禹錫把民歌變成文人的詩體,對後代影響很大。竹枝詞作品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民間歌謠;二類是文人創作的有民歌色彩的詩體;三類是借竹枝詞格調而作,這一類文人氣較濃,仍冠以“竹枝詞”。

[閱讀鏈接]

據《花木錄》記載,魏夫人是西晉女道士,上清派第一代太師。魏夫人弟子女夷善種花,號花姑,她餐風飲露,統領群花。傳說魏華存死後即被西王母派眾仙接引升天。女夷也升天成仙。

後來,女夷因觸犯天條被貶入凡間,在嵩縣九皋山南麓的花神澗修道後,再次成仙。女夷擊鼓唱歌時,百穀禽鳥草木皆長,因此被稱為主春夏萬物生長之神,俗稱“花神”。

實際上花神不止一個,女夷是花王國女王,又稱“百花仙子”,她下麵還有多個花神,每神各司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