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節歲時習俗的演化
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是我國古代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
花朝節節期因地而異,這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有的農曆二月初二舉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舉行。節日期間,人們有各種傳統活動。
據傳說,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年間,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遠近聞名。
在一個早春二月之夜,崔元徽於園中品茗賞花,忽見一群容貌豔麗的女子來謁,其中有個小巧玲瓏的姑娘,自稱“石氏”,但大家都叫她“醋醋”。
女子們稱要借此地與風神封姨相見。封姨也稱“封家姨”、“十八姨”、“封十八姨”,是神話傳說中的風神。
正說話間,來了一位明眸皓齒的少婦。眾人起身行禮,並恭稱封姨。
崔元徽命人敬上酒菜果肴,盡地主之誼。眾女謝過之後,把盞暢飲,高聲談笑。
宴席間,封姨不意碰翻酒盅,醋醋的紅羅裙被弄髒。醋醋本是石榴神,她粉麵含怒,拂袖便走。眾女子相顧驚慌。
封姨板起麵孔,恨恨地說:“小奴婢竟敢無禮!”夜宴不歡而散。
原來這些美女皆是花精,她們要在人間花苑迎春怒放,可是那位叫封姨的風神出頭阻撓。花精們本想借機向封姨求情,不料醋醋壞了事。如今眾花精都埋怨她,隻好求助於崔元徽。
次日晚間,醋醋姑娘飄然來到崔元徽麵前,要他準備一些紅色錦帛,畫上日月星辰,在農曆二月二十一五更時懸掛在園中的花枝上,到時必有奇異景象。崔元徽依言行事。
到了二月二十一日五更十分,果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天地一片昏暗。但見大樹在狂風中搖曳,枯枝頃刻間全部被狂風撕扯而去。可是令人驚奇的是,崔元徽園中枝上的花卉因為有了彩帛護住,不搖不動,依舊爭奇鬥豔,燦然如常。
當夜,眾花精又變成一群麗人來花園裏向崔元徽致謝,還各用衣袖兜了些花瓣勸他當場和水吞服。
崔元徽吃了麗人的花藥,從此神清氣爽,後來延年益壽至於百歲。因他年年此日,懸彩護花,最終登仙。
崔元徽懸彩護花,終成仙人,此事眾口相傳,以致人們對花越來越喜愛,終於流成習俗,成為了我國古代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花朝節。
由於我國各地氣候差異較大,因而花朝節的節期也因各地花信的早遲而異。
中原和西南地區以農曆二月初二為花朝;江南和東北地區以二月十五為花朝,據說這是與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相應,稱“花朝”對“月夕”。此外,還有一些地區以農曆二月十二或十八為花朝節。
花信是古人在每一候內開花的植物中,挑選的一種花期最準確的植物代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叫“花信風”,意即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
風應花期,我國便產生了“二十四番花信風”節令用語,它也是我國廣大地區表示氣候變換的體現。我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幾天為節日是合理的。
《黃帝內經》說“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根據農曆節氣,每年從小寒到穀雨,共8氣。每氣15天,一氣又分3候,每5天一候。8氣共是24候,每一候應一種花信。24候便成了24種花期的代表。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端香,二候菊花,三候山礬;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花,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穀雨一候牡丹,二候茶花,三候楝花。
從小寒開始,每一候花信風便是候花開放時期,至穀雨前後,就百花盛開,萬紫千紅,四處飄香,春滿大地。楝花排在最後,表明楝花開罷,花事已了。
經過二十四番花信之後,以“立夏”為起點的“綠肥紅瘦”的夏季悄然來臨。
花朝節在全國盛行,據傳始於唐代武則天執政時期。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到農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上行下效,從官府至民間就流行起了花朝節活動。
在唐代,人們把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二月十五的花朝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這三個“月半”被視為同等重要的歲時節日。
至宋代,花朝節的日期有被提前至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花朝節日期還因地而異。至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