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節歲時習俗的形成
龍抬頭,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漢族有,其他民族也有。龍抬頭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
二月初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於是人們在那時就會焚香禱告,祈望龍抬頭出來鎮住毒蟲,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天也稱為“龍頭節”。
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唐代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3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
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見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
至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炒玉米花,並在院子裏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隻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至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炒玉米花吃。
這種天上人間融為一體的民間故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反映出古代農業受天氣製約的現實以及耕者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其實,二月初二“龍抬頭”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在農曆二月以後,“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
舊時人們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28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稱“二十八宿”,以此作為天象觀測的參照。
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4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髒,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
據東漢時期語言學家許慎《說文》稱,龍“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實際上說的是東方蒼龍星象的變化。
古時,人們觀察到蒼龍星宿春天自東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沒周期和方位正與一年之中的農時周期相一致。
春天農耕開始,蒼龍星宿在東方夜空開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龍首;夏天作物生長,蒼龍星宿懸掛於南方夜空;秋天莊稼豐收,蒼龍星宿也開始在西方墜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星宿也隱藏於北方地平線以下。
每年的二月初二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角宿,代表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大約一個小時後,亢宿即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了。
這就是“龍抬頭”的過程。
在此之後,每天的“龍抬頭”日期,均約提前一點,經過一個多月時間,整個“龍頭”就“抬”起來了。
人們將這天賦予多重含義和寄托,後來逐漸衍化成“龍抬頭節”、“春龍節”了!此外,二月初二龍抬頭的形成,也與自然地理環境有關。
二月初二龍抬頭節,主要流行於北方地區。由於北方地區常年幹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而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又離不開水,病蟲害的侵襲也是莊稼的一大患。因此,人們求雨和消滅蟲患的心理便折射到對龍的日常信仰當中。
人們對二月初二龍抬頭節格外重視,人們依靠對龍的崇拜驅凶納吉,祈求龍神賜福人間,人畜平安,五穀豐登。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傳說龍頭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期,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禦駕親耕”。
至周武王時期,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從古至今,人們過“龍頭節”,充滿了崇拜龍的思想觀念。
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雨”。在古代神格譜係中,龍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關係到一年的莊稼的豐歉。因此,為了求得龍神行雲布雨,二月初二這天要在龍神廟前擺供,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同時唱大戲以娛神。
除祭祀龍神外,民間往往還舉行多種活動納吉,諸如舞龍、剃龍頭、引龍伏蟲、吃豬頭肉等。
舞龍,就是在二月初二這天上街舞龍慶祝。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幾家合夥製作一條龍,期望新的一年在龍的蔭護下再獲豐收。
早在漢代,就有雜記記載舞龍的壯觀場麵:為了祈雨,人們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龍。漸漸的,舞“龍”成為了人們表達良好祝願、祈求人壽年豐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慶的節日裏,人們更是手舞長“龍”,宣泄著歡快的情緒。
舞龍的形式多種多樣。耍龍的時候,少則一兩個人,多則上百人舞一條大龍。最為普遍的叫“火龍”,舞火龍的時候,常常伴有數十盞雲燈相隨,並常常在夜裏舞,所以“火龍”又有一個名稱叫“龍燈”。
耍龍燈的時候,有幾十個大漢舉著巨龍在雲燈裏上下穿行,時而騰起,時而俯衝,變化萬千,間或還有鞭炮、焰火,大有騰雲駕霧之勢。下麵簇擁著成百上千狂歡的人們,鑼鼓齊鳴,蔚為壯觀,好不熱鬧!
這種氣勢雄偉的場麵,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情緒,振奮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龍”成為了維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樂章,也體現了我國人民戰天鬥地、無往不勝的豪邁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