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個重要節氣,也有很多習俗。《禮記·月食》記載,周代每逢夏至這一天,皇帝必親自帶領公卿大夫到京城的南郊迎夏,並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隆重典儀。
皇帝迎立夏於南郊,原本是一種祭祀。因為南是祝融的方位,屬火,祝融本身就是火神。
這種迎夏禮,為曆代王朝所承傳。帝王的迎夏儀式,可謂正式而隆重。據《歲時佳節記趣》一書記載,先秦時各代帝王在立夏這天,都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區舉行迎夏儀式。
君臣一律身著朱色禮服,佩帶朱色玉飾,乘坐赤色馬匹和朱紅色的車子,連車子的旗幟也是朱紅色的。這種紅色基調的迎夏儀式,強烈表達了古人渴求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後來,古人立夏習俗有了變化。在明代,一到立夏這天,朝廷掌管冰政的官員就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塊,切割分開,由皇帝賞賜給官員。其實,皇帝立夏賜冰,並非起於明代,兩宋時期皇帝立夏賜冰給群臣就已經成為一項慣例和習俗。
民間為了迎接夏日的到來,也會舉行各種有趣的活動。這些趣味盎然的活動,逐漸形成了許多傳統習俗,一些風俗甚至保留至今。
我國幅員遼闊,古代各地迎夏的習俗也不相同。
南方人有的地方有嚐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有的地方還有立夏吃黴豆腐的習俗,寓意吃了黴豆腐就不會倒黴。
有的地方立夏必吃“七家粥”,七家粥是彙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
還有的地方立夏吃蛋,立夏當日,孩子們的脖子上總要掛上一個用紅色網套套著的蛋,還要吃芋頭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餅,中午時無論男女老幼都要稱一下體重,俗稱“稱人”。
立夏稱人分室外、室內兩種。於室外懸秤於大樹上,主要是為老人和孩子稱體重,以驗一年的肥瘦。室內則懸秤於屋梁,婦女們互相稱量,笑語紛飛,成為一種閨房遊戲。
清代詩人蔡雲曾寫過這樣一首詩:“風開繡閣揚羅衣,認是秋千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稱量燕瘦與環肥。”
在我國北方,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日,有製作麵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麵食主要有夏餅、麵餅和春卷。
我國素以農立國,春天插秧是禾稷的肇始,至夏天,除草、耘田,亦是重要的農事活動,否則難有秋獲冬藏的好收成,所以各朝各代十分重視這個節氣。
民間在立夏日,以祭神享先,嚐新饋節以及稱人、烹茶等活動為主。嚐新,即品嚐時鮮,如夏收麥穗、金花菜、櫻桃、李子、青梅等。先請神明、祖先享用,然後親友、鄰裏之間互相饋贈。
立夏烹製新茶,是宋元時期以來的習俗,實際上是民間茶藝比賽。家家選用好茶,輔料調配,汲來活水,升爐細烹,茶中還摻上茉莉、桂芯、薔薇、丁檀、蘇杏等,搭配細果,與鄰裏互相贈送,互相品嚐。
一些富豪人家還借此爭奢鬥闊,用名窯精瓷茶具盛茗,將水果雕刻成各種形狀,以金箔進行裝飾,放在茶盤裏奉獻。文人墨客則要舉辦“鬥茶會”,品茶食果,分韻賦詩,以示慶賀。
至今,一些地方仍流傳在立夏日,吃“立夏蛋”,吃螺螄,吃“五虎丹”:紅棗、黑棗、胡桃、桂圓、荔枝,是立夏嚐新古風的遺存。
在小暑這一節氣裏,民諺有“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之說。這些都是有關小暑飲食的。
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濕、悶熱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
入伏的時候,恰是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穀滿倉,又因為每逢伏天,人精神委頓,食欲不佳,而餃子是傳統食品中開胃解饞的佳品,所以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麵。
伏日吃麵食,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據《魏氏春秋》記載,三國時期玄學家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麵色皎然”,人們才知道何晏肌膚白皙不是塗粉掩飾,而是自然白。這裏的“湯餅”就是熱湯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