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歲時習俗的流傳(3 / 3)

南朝梁時期學者宗懍《荊楚夢時記》記載:“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農曆五月是“惡月”,天氣潮濕悶熱,蚊蟲孳生,傳染病流行;六月也沾惡月的邊,故也應“辟惡”。當然這是迷信的說法,但是伏日吃麵食,確實對身體有好處。

伏日人們食欲缺乏,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至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伏日吃麵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

大暑節氣的民俗主要體現在吃的方麵,這一時節的民間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如粵東南地區就流傳著一句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

我國的台灣地區則有在大暑吃鳳梨的習俗,因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而且有敗火的作用。

與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們習慣在大暑時節吃熱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來“過大暑”。

湘中、湘北素有一種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湘東南還有在大暑吃薑的風俗,“冬吃蘿卜夏吃薑,不需醫生開藥方”。

[旁注]

小滿戲 為祭祀蠶神而編排的地方戲,盛行於江浙各地。相傳農曆小滿節為蠶神生日,各地蠶神祠廟皆開鑼演戲,以慶神誕,此俗已流傳數百年。演小滿戲原本僅一日,但有的地方因經濟實力雄厚,人口眾多而連演3天,皆是祥瑞之戲。

蠶花娘子 傳說中的蠶神之一。據說她在半山溝溝裏遇見白衣姑姑,就是專門掌管蠶繭年成的蠶花娘子,賜予天蟲。她把天蟲卵孵化,從此人間才有了天蟲。後來人們將天蟲兩字並在一起,把它叫“蠶”。是地方戲小滿戲裏的主要人物。

曹雪芹 (約1715年或1725年~約1763年或1764年),名沾,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居士。清代偉大的小說家。長篇名著《紅樓夢》作者。作者根據家族的興衰的藝術升華,對封建腐朽的科舉製度、包辦婚姻、等級製度等進行思考。此書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偉大作品。

大夫 古代官名。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秦漢時期以後,朝廷要職有禦史大夫,備顧問者有諫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至唐宋時期尚有禦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時期廢止。

金箔 金箔是用黃金錘成的薄片。傳統工藝製作金箔,是以含金量為99.99%的金條為主要原料,經化滌、錘打、切箔等10多道工序的特殊加工,使其呈現色澤金黃,光亮柔軟,輕如鴻毛,薄如蟬翼,厚度不足0.12微米。

何晏 (?~249年),南陽宛人,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南陽。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少以才秀知名,好老、莊言。累官侍中、吏部尚書,典選舉,爵列侯。何晏與王弼齊名,是魏晉玄學貴無派創始人。今存《論語集解》、《景福殿賦》、《道論》等。

宗懍 (約501年~565年),荊州人。南朝時期官員,學者。少年好學,晝夜不倦,善引典故,鄉裏稱之為"童子學士"。湘東王蕭繹鎮荊州,宗懍經長史劉之遴推舉往見,一夜寫就《龍山廟碑》,深得蕭繹讚賞。曆代校勘版本甚多,並流傳日本及東南亞各國。

[閱讀鏈接]

立夏稱人的體重,此俗興於南方,據說起源於三國時的蜀國。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為了保存劉氏血脈,就把劉備的兒子阿鬥交趙子龍,讓他送往江東,請在江東的劉備的繼室孫夫人帶養。這一天,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

孫夫人當著趙子龍的麵給阿鬥稱了體重,悉心養護。後來,每年立夏這一天都稱一次,看看孩子體重增長多少。此後便流傳開來,成為立夏稱人的習俗。當然,立夏稱人體重的起源,還有其他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