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春”,說春人便叫“春官”。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10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扡著放到田邊地坎,名稱“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春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等。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
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
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意思是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個節氣,共有15天。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
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千古名句,生動勾勒出“清明雨”的圖景。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穀雨以後氣溫升高,病蟲害進入高繁衍期,為了減輕病蟲害對作物及人的傷害,農家一邊進田滅蟲,一邊張貼穀雨貼,進行驅凶納吉的祈禱。
漁家流行穀雨祭海,穀雨時節正是春海水暖之時,百魚行至淺海地帶,是下海捕魚的好日子。俗話說“騎著穀雨上網場”。為了能夠出海平安、滿載而歸,穀雨這天漁民要舉行海祭,祈禱海神媽祖保佑。
古時有“走穀雨”的風俗,穀雨這天青年婦女走村串親,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與自然相融合,強身健體。
南方有穀雨摘茶的習俗。傳說穀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穀雨這天不管是什麼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來喝。
北方有穀雨食香椿的習俗。穀雨前後是香椿上市的時節,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香椿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健胃、理氣、止瀉、潤膚、抗菌、消炎、殺蟲之功效。
陝西白水有穀雨祭祀文祖倉頡的習俗,“穀雨祭倉頡”,是自漢代以來流傳千年的民間傳統。在西北地區,舊時,人們還將穀雨的河水稱為“桃花水”,傳說以它洗浴,可消災避禍。
[旁注]
觀世音菩薩 又稱“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麵解釋就是“觀察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服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公卿 “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同時也是古代朝廷中最高官位的通稱,“三公”即是最尊貴的3個官職的合稱。“卿”是古時高級長官或爵位的稱謂。周時各諸侯國設卿的情況及任命權限,皆命於天子。周代所設公卿,是沿襲夏製而有所增製。
漢明帝 (28年~75年),劉莊,初名陽,封東海王。即位後一切遵奉光武製度,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他嚴令後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範。同時,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脅。明帝之世,吏治比較清明,境內安定。
欽天監 古代官署名。掌觀察天象,推算節氣,製訂曆法。古代朝廷天文台,承擔觀察天象、頒布曆法的重任。欽天監正,欽天監相當於國家天文台台長。由於曆法關係農時,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變和人事變更直接對應,欽天監正的地位十分重要。
春幡 也叫“春旗”,舊俗於立春日或掛春幡於樹梢,或剪繒絹成小幡,連綴簪之於首,以示迎春之意。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羅、絹或紙為長條狀小幡,戴在頭上,以示迎春。此俗起於漢代,至唐宋時期,春幡之製作更為精巧。
府尹 古代官名。始於漢代之京兆尹。一般為京畿地區的行政長官。北宋時期曾於京都開封設置府尹,以文臣充,專掌府事,位在尚書下、侍郎上,少尹兩人佐之,然不常置。明代於應天、順天,清代於順天、奉天設置府尹,其佐官稱“府丞”。
川西 過去多指成都、綿陽一帶。現在多指四川省阿壩州、甘孜州等地區。曆史上的“川西”指的是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地帶,不包括盆地再往西的高原和山地,即今天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
客家 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係之一。始於秦征嶺南融合百越時期,曆經兩晉和中原漢族大舉南遷,大部分到達廣東、福建、江西等地,與南方百越群體,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遲至南宋時期,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係。
杜牧 (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人,就是現在的陝西省西安。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媽祖 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曆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毀人亡,他們把希望寄托於神靈的保佑。在船舶起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閱讀鏈接]
在北方,立春講究吃春餅。最早的春餅是用麥麵烙製或蒸製的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會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了春卷與春餅之說。春卷與春餅,其實隻是兩種做法不同的麵皮,雖然薄厚不同,但吃法相似,都是卷上各種蔬菜和肉一起吃,隻是北方人更多地喜歡吃春餅,江南人更願意吃春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