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蛄在田間的鳴叫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5月21日或22日視太陽到達黃徑60度時為小滿。
這時全國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約相當乳熟後期,所以叫“小滿”。
南方地區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裏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幹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因為小滿正是適宜水稻栽插的季節。
我國古代將小滿分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
是說小滿節氣中,苦菜已經枝葉繁茂,可以覓食了,接著是喜陰的一些細軟的草類在強烈的陽光下開始枯死,然後麥子開始成熟,可以收割了。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每年6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開始。
芒種是反映物候的節令。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芒種以後,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即將進入梅雨期。
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鵑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去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他鳥鳴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每年6月21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90度時開始。
夏至這天太陽的高度最長,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過了夏至日,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南移動,白天開始一天比一天縮短。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
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小暑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太陽黃經為105度。
“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是反映夏天暑熱程度的節氣,表示天氣已經很熱,但不到最熱的時候,故名。這時,暑氣上升氣候炎熱,但還沒熱到極點。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麵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大暑是最熱的時期。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度。
在炎熱少雨季節,滴雨似黃金。蘇、浙一帶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裏多雨,囤裏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的說法。如大暑前後出現陰雨,則預示以後雨水多。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世上螢火蟲約有兩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
在我國古代,人們認為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
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幹河底”的說法。
也就是說,農曆七月立秋,五穀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曆六月,則五穀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風,立秋後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後刮北風,則當年冬天可能會發生幹旱。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是說立秋過後,刮風時人們會感覺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每年8月23日或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50度時為處暑。
處暑之後,暑氣雖然逐漸消退,但是,還會有熱天氣。所以有“秋老虎,毒如虎”的說法。之後,氣溫將逐漸下降。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每年9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
這一時節冷空氣日趨活躍,常出現秋季低溫天氣,影響晚稻抽穗揚花,因此要預防低溫冷害和病蟲害。低溫來時,晴天可灌淺水;陰雨天則要灌厚水;一般天氣幹幹濕濕,以濕為主。
我國古代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
說此節氣正是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幹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征。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每年9月23日或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為秋分。
秋分以後,氣溫逐漸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和“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得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大忙顯得格外緊張。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每年10月8日或9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為寒露。
此時正值晚稻抽穗灌漿期,要繼續加強田間管理,做到淺水勤灌,幹幹濕濕,以濕為主,切忌後期斷水過早。
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
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每年10月23日或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
此時氣溫達到0度以下,空氣中的水汽在地麵凝結成白色結晶,稱為“霜”。霜降是指初霜。不耐寒的植物將停止生長,呈現一片深秋景象。
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