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創二十四節氣與曆法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自立春至大寒共24個節氣,以表征一年中季節、氣候等與農業生產的關係。它是我國古代的獨創。
農曆二十四節氣作為一部完整的農業氣候曆,綜合了天文、氣象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多方麵知識,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至今仍然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受到廣大農民喜愛。
自古以來,立春時皇朝與民間都有很多祭祀、慶賀活動,除大家熟知的吃春盤、春餅外,還有打春牛。“打春牛”的民俗盛行於各地。
立春日前一天,先把用泥土塑造的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的假人作“耕夫”,以示春令已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
立春日當天,官府要奉上供品於芒神、土牛前,於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後交給下屬及農民輪流鞭打。
打春牛頭象征吉祥,打春牛腰象征五穀豐登,打春牛尾象征四季平安。無論鞭打春牛的哪個位置,都象征著驅寒和春耕的開始,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
隨後,人們要搶土牛的土塊,帶回家放入牲圈,象征興旺。當天如天晴則預示著豐收,若遇雨則預示年景不佳。
另外,至今有些農村仍延續著古老的習俗,即由一個人手敲小鑼鼓,唱迎春的讚詞,挨家挨戶送上一張紅色春牛圖,圖上印有二十四節氣和一個人手牽著牛在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上述這個習俗說明,立春在我國農耕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為了充分反映季節氣候的變化,古代天文學家早在周代和春秋時期就用“土圭”測日影來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並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麵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24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裏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由西漢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組織製訂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一直深受農民重視的“農業氣候曆”,自從西漢時期起,二十四節氣曆代沿用,指導農業生產不違農時,按節氣安排農活,進行播種、田間管理和收獲等農事活動。
由於我國農曆是根據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製訂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我國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它按天文、氣候和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賦予有特征意義的名稱,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是春季開始的節氣。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
立春又叫“打春”,就是冬至數九後的第六個“九”開始,所以有“春打六九頭”之說,農諺更有“寧舍一錠金,不舍一年春”、“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時至立春,人們會明顯感覺到白天變長了,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溫、日照、降水開始趨於上升。
我國古代將立春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5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5日,河裏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麵上遊動,此時水麵上還有沒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冰一般浮在水麵。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每年2月19日或20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時為雨水。
雨水時節,大氣環流處於調整階段,全國各地的氣候特點,總的趨勢是由冬末的寒冷向初春的溫暖過渡。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5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5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驚蟄的時間在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位置到達黃經345度。
驚蟄時節,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也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鶬鶊鳴;三候鷹化為鳩。”
描述已是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
春分在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0度時為春分。
春分節氣,東亞大槽明顯減弱,西風帶槽脊活動明顯增多,內蒙古至東北地區常有低壓活動和氣旋發展,低壓移動引導冷空氣南下,北方地區多大風和揚沙天氣。當長波槽東移,受冷暖氣團交彙影響,會出現連續陰雨和倒春寒天氣。
我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
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並發出閃電。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為清明。
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度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
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每年4月20日或21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0度為穀雨。
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穀雨時節的南方地區,“楊花落盡子規啼”,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自然景物告示人們:時至暮春了。
古人將穀雨分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
意為浮萍開始生長,鳩鳥拂翅鳴叫,戴勝鳥飛落在桑樹上。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視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
立夏以後,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濕害。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幹燥,土壤幹旱常嚴重。
我國古代將立夏分為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