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創二十四節氣與曆法(3 / 3)

意思是說,豺這類動物從霜降開始要為過冬儲備食物;節草木枯黃,落葉滿地;準備冬眠的動物開始藏在洞穴中過冬了。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

立冬之時,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為蜃。”

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人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小雪在每年11月22日或23日,太陽位置到達黃經240度。

在小雪節氣初,東北土壤凍結深度已達10厘米,往後差不多一晝夜平均多凍結一厘米,至節氣末便凍結了一米多。所以俗話說“小雪地封嚴”,之後大小江河陸續封凍。

農諺道:“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這裏有三層意思,一是小雪落雪,來年雨水均勻,無大旱澇;二是下雪可凍死一些病菌和害蟲,明年減輕病蟲害的發生;三是積雪有保暖作用,利於土壤的有機物分解,增強土壤肥力。

我國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三候閉塞而成冬。”

古人認為天虹出現是因為天地間陰陽之氣交泰之故,而此時陰氣旺盛陽氣隱伏,天地不交,所以“虹藏不見”;“天氣上升”是說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由於天氣的寒冷,萬物的氣息飄移和遊離幾乎停止,故三候說“閉塞而成冬”。

大雪在每年12月7日前後,太陽位置到達黃經255度時。

大雪時節,除華南和雲南南部無冬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冬季,東北、西北地區平均氣溫已達零下10度以下,黃河流域和華北地區氣溫也穩定在0度以下。

此時,黃河流域一帶已漸有積雪,而在更北的地方,則已大雪紛飛了。但在南方,特別是廣州及珠三角一帶,卻依然草木蔥蘢,幹燥的感覺還是很明顯,與北方的氣候相差很大。

我國古代將大雪分為三候:“一候鵑鷗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這是說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由於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正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三候的“荔挺出”的“荔挺”為蘭草的一種,也可簡稱為“荔”,也是由於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冬至是每年12月22日前後,太陽位置到達黃經270度時。

冬至過後,至“三九”前後,土壤深層的所積儲的熱量已經慢慢消耗殆盡,盡管地表獲得太陽的光和熱有所增加,但仍入不敷出,此時冷空氣活動最為頻繁,所以“冷在三九”。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小寒是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陽位置到達黃經285度時。

民間有句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麵上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許多地方小寒卻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

我國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

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並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第三候“雉鴝”的“鴝”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大寒是冬季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0度時。

這時是許多地方一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麵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我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

這就是說到大寒節氣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征鳥,正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能量抵禦嚴寒;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而且最結實、最厚。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非常發達的國家,由於農業和氣象之間的密切關係,所以古代農民從長期的農業勞動實踐中,累積了有關農時與季節變化關係的豐富經驗。為了記憶方便,古人把二十四節氣名稱的一個字,用字連接起來編成歌訣: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兩天。

二十四節氣歌訣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旁注]

芒神 即句芒,或名句龍,少昊的後代,名重,為伏羲臣。我國古代神話中的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歸句芒管,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後世也稱“耕牧之神”。

黃道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麵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由於地球的公轉運動受到其他行星和月球等天體的引力作用,黃道麵在空間的位置產生不規則的連續變化。但在變化過程中,瞬時軌道平麵總是通過太陽中心。黃道和天赤道成23.26度的角,相交於春分點和秋分點。

黃經 道坐標係的經向坐標,過天球上一點的黃經圈與過二分點黃經圈所交的球麵角。指太陽經度或天球經度,是在黃道坐標係統中用來確定天體在天球上位置的一個坐標值,在這個係統中,天球被黃道平麵分割為南北兩個半球,太陽移至黃經135度時為立春。

梅雨期 “梅雨”在古代稱為“黃梅雨”。初夏時節,我國長江中下遊至日本南部一帶,經常出現一段持續較長時間的陰沉多雨天氣。時值江南梅子成熟,故稱“梅雨”或“黃梅雨”。又因此時溫度高、濕度大、風速小、光照奇缺,器物易發黴,所以又稱“黴雨”。

回歸線 指的是地球上南、北緯23.26度的兩條經緯圈。北緯23.26度稱為“北回歸線”,是陽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北界線。南緯23.26度稱為“南回歸線”,是陽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南界線。回歸線,是太陽每年在地球上直射來回移動的分界線。

[閱讀鏈接]

西安鍾鼓樓鍾樓初建於明代,樓上原懸大鍾一口,作為擊鍾報時用。鼓樓裏有一個更加有曆史感的東西,那就是二十四節氣鼓。製訂二十四節氣,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它們被製成了一麵麵威風凜凜,打起鼓來,不禁讓人感歎。

這24麵鼓,鼓麵上用漂亮的字體撰寫出的二十四節氣名字,一一對著二十四節氣。每當鼓被敲醒時,必會雷聲大陣,轟轟作響,聲傳百裏。並且,按照不同的節氣,這些鼓還有各自不同的鼓點韻味,非常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