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十二生肖應用於曆法(1 / 2)

把十二生肖應用於曆法

十二生肖,也被稱為“十二年獸”,是由12種源於自然界的動物,即鼠、牛、虎、兔、蛇、馬、羊、猴、雞、狗、豬以及傳說中的龍所組成,用於紀年。

我國以十二生肖應用在曆法上,有12隻年獸依次輪流當值,依次與十二地支相配,順序排列為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據傳說,天地未開時,混沌一片。於是,12隻動物為了繁衍生息,它們按照自己天生的習性,開天辟地,開始了各自的行動。

子夜時分,鼠出來活動,將天地間的混沌狀態咬出縫隙,“鼠咬天開”,所以子屬鼠。

開天之後,接著要辟地。於是,勤勞的牛開始耕田,成為辟地的動物,因此醜時屬牛。

寅時是人出生之時,有生必有死,置人於死地莫過於猛虎。寅又有敬畏之義,所以寅屬虎。

卯時為日出之象,象征著火,內中所含之陰,就是月亮之精玉兔。這樣,卯便屬兔了。

辰時正值群龍行雨的時節,辰自然就屬了龍。

巳時春草茂盛,正是蛇的好日子,如魚兒得水一般。另外,巳時為上午,這時候蛇正歸洞。因此,巳屬蛇。

午是下午之時,陽氣達到極端,陰氣正在萌生。馬這種動物,馳騁奔跑,四蹄騰空,但又不時踏地。騰空為陽,踏地為陰,馬在陰陽之間躍進。所以,午成了馬的屬相。

未時是午後,是羊吃草最佳的時辰,容易上膘,此時為未時,故未屬羊。

申時是日近西山,猿猴啼叫的時辰,並且猴子喜歡在此時伸臂跳躍,故而猴配申。

酉為月亮出現之時,月亮裏邊藏著一點真陽。而雞屬於“發物”,就是它能夠把熱散出來,可以把火生發出來。因此,酉屬雞。

戌時為夜幕降臨,狗正是守夜的家畜,也就與之結為戌狗。

亥時,天地間又浸入混沌一片的狀態,如同果實包裹著果核那樣。而豬是隻知道吃的混混沌沌的動物,故此豬成了亥的屬相。

上述傳說中十二生肖的選用與排列,是根據動物每天的活動時間確定的。我國從漢代開始,便采用十二地支記錄一天的12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兩個小時。

我們知道,古人是根據太陽、地球、月亮自身及相互間的運動,最後才形成了年、月、日、時的概念。

而生肖作為一種記錄時間的符號係統,用12種生肖動物形象地表示時間,可以紀年、紀月、紀日、計時,後來成為了普遍被人們認同的生肖曆法。

生肖計時是古代天文曆法的一部分。我國曆法中的生肖,其實涉及幹支、二十四節氣、四象二十八宿、陰陽八卦五行、黃道十二宮等諸多方麵,包含著許多天文地理內容。

而其中的幹支和二十四節氣,應該說與曆法的關係最大。

幹支是天幹地支的合稱,是我國古代記錄年、月、日、時的序數符號。幹支與十二生肖關係密切,它比十二生肖更古老,是構成十二生肖的前提,並影響到十二生肖的形成。

所謂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就是由十二地支與12種動物對應配合而得。

以十天幹為主幹,以十二地支為支脈,兩兩相配,以天幹的單數配地支的單數,以天幹的雙數配地支的雙數,天幹在前,地支在後,不得顛倒相配,也不能天幹之單數與地支之雙數相配,組合為“幹支”符號。

當前一個幹支數到最後一個符號“癸亥”時,再接著數後一個幹支的頭一個符號“甲子”。以此類推,首尾相接,周而複始,循環無窮。幹支合用,在我國曆史上廣泛地用來紀年、紀月、紀日、計時。

以生肖紀年。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一一對應,即子鼠年、醜牛年、寅虎年、卯兔年、辰龍年、巳蛇年、午馬年、未羊年、申猴年、酉雞年、戌狗年、亥豬年。在一個甲子中,每種生肖動物出現五次。

以生肖紀月。一年分為12個月,以虎月為歲首,正月為寅虎月,二月為卯兔月,三月為辰龍月,四月為巳蛇月,五月為午馬月,六月為未羊月,七月為申猴月,八月為酉雞月,九月為戌狗月,十月為亥豬月,十一月為子鼠月,十二月為醜牛月。

以生肖紀日,是在幹支紀日的基礎上發展變化的結果。幹支紀日以60日為一個周期,每種組合代表一天,即甲子日之後為乙醜日、丙寅日、丁卯日……直至癸亥日,又從甲子日開始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