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十二生肖應用於曆法(2 / 2)

彝族的生肖紀日以虎日為首,即虎日、兔日、龍日、蛇日、馬日、羊日、猴日、雞日、狗日、豬日、鼠日、牛日,以後以此類推。

以生肖計時。農曆每天有12個時辰,與十二地支一一對應,即子時、醜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用形象化的動物紀年、紀月、紀日、計時,遠比幹支計時法簡便,也更易於流傳。時至今日,人們還保留著用屬相來表示年齡的習俗,生肖文化深深地根植在人們的生活之中。

十二生肖可以紀月,而二十四節氣是適應農時的需要而產生的,也可以紀月,但分得更細,如立春、雨水、驚蟄等,而且每個節氣都有特定的意義,說明日地關係、氣候條件和萬物的變化。

有些節氣反映了太陽與地球間相對角度的變化,有些節氣反映了雨雪霜露等氣候條件的變化,有些節氣反映了植物生長、動物活動等物候條件的變化。

在我國古代,二十四節氣所反映的是黃河流域的農事和氣候狀況。氣候變化不僅與植物的生長有關,也與動物的生長、發育和活動情況密切相關。

因此,二十四節氣既對人的活動和生長有很大影響,也對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這十二生肖動物的活動有很大影響。

一年有24個節氣,一個月內一般有一節一氣。每兩節氣相距時間平均約為三十又十分之四天,而農曆每月的日數為29天半,所以約每34個月,必然出現有兩月僅有節而無氣、及有氣而無節的情況。

有節無氣的月份就是農曆的閏月,有氣無節的月份不是閏月。從生肖紀月的角度來看,每個生肖月一般對應兩個節氣。

十二生肖與二十四節氣相配,就形成了這樣一組對應關係:

正月寅虎對立春和雨水;二月卯兔虎對驚蟄和春分;三月辰龍虎對清明和穀雨;四月巳蛇虎對立夏和小滿;五月午馬虎對芒種和夏至;六月未羊虎對小暑和大暑;七月申猴虎對立秋和處暑;八月酉雞虎對白露和秋分;九月戌狗虎對寒露和霜降;十月亥豬虎對立冬和小雪;十一月子鼠虎對大雪和冬至;十二月醜牛虎對小寒和大寒。

綜上所述,生肖與曆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生肖是對十二地支的附會,至於選擇了12種動物作為代替十二地支的符號,又源於古人的動物崇拜心理。而十二生肖在曆法上,則體現為12隻年獸依次輪流當值。

[旁注]

鼠咬天開 古語說道:“自混沌初分時,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天地再交合,萬物盡皆生。”傳說天地之初,混沌未開。老鼠勇敢地把天咬開一個洞,太陽的光芒終於出現,陰陽就此分開,民間俗稱“鼠咬天開”。老鼠也成為開天辟地的英雄。

玉兔 傳說中的是月宮裏的兔子。關於玉兔的傳說有不同種,但大多都與嫦娥相關。因嫦娥奔月後,觸犯玉帝的旨意,於是將嫦娥變成玉兔,每至月圓時,就要在月宮裏為天神搗藥以示懲罰。此外,玉兔又指月亮,如“玉兔東升”。

歲首 一年開始的時候。一般指第一個月。或指一年的第一天。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一年劃分為12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至今天。

動物崇拜 自然崇拜之一。是狩獵時期原始人群社會意識的一種反映。原始人為了維持生活的需要而捕殺動物,但又怕動物靈魂予以報複,所以對動物進行膜拜,以求得到寬恕。還因為原始人在動物麵前常感到不及和軟弱無力,對動物有敬畏感,從而產生動物崇拜。

[閱讀鏈接]

一天,玉帝準備選出12個動物做屬相看守十二地支,於是發布通告要求動物們第二天早晨去泰山報名。

這個重大的消息很快就被貓知道了,可是由於貓一向好吃懶做,於是就央求自己的好朋友老鼠幫他去報名。

玉帝問老鼠有什麼本領,老鼠靈機一動,一下鑽進了玉帝的袖子裏。玉帝以為老鼠會隱身術,便讓老鼠做了第一名。

後來,貓知道老鼠沒有幫他報名,大發雷霆,發誓把老鼠當仇敵。從此,貓一見到老鼠都要撲過去咬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