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熱兵器發明創造(2 / 3)

那時的“手榴彈”分兩種,一種是短頸葫蘆飛雷,這種“手榴彈”不是用手擲,而要借助一個網兜。先把葫蘆飛雷的導火索點燃,然後趕緊放到網兜裏,往目標投去,葫蘆飛雷到達目標上空後,就會立即爆炸,放在葫蘆裏麵的鐵塊、鉛丸、石頭等東西就會炸破葫蘆,飛濺出來,殺傷目標,威力非常強大。

此外,還有一種名副其實的直接用手投的手榴彈,叫“長頸葫蘆飛雷”,這是因為製造這種手榴彈的葫蘆的柄較長,便於用手拿。使用這種手榴彈作戰,能夠摧毀百米之外的一般建築物。

現在,手榴彈已經成為世界軍器中的重要一員,而我國古代彝族人民發明的“葫蘆飛雷”,則為手擲軍器的發展打開了新的大門。

南宋後期,由於火藥的性能已有很大提高,人們可在大竹筒內以火藥為能源發射彈丸,並掌握了銅鐵管鑄造技術,從而使元代具備了製造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的技術基礎,我國火藥兵器便在此時實現了新的革新和發展,出現了具有現代槍械意義雛形的新式兵器火銃。

火銃的製作和應用原理,是將火藥裝填在管形金屬器具內,利用火藥點燃後產生的氣體爆炸力射擊彈丸。它具有比以往任何兵器大得多的殺傷力,實際上正是後代槍械的最初形態。

我國的火銃創製於元代,元代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先後獲得了金代和南宋時期有關火藥兵器的工藝技術,立國後即集中各地工匠到元大都研製新兵器,特別是改進了管形火器的結構和性能,使之成為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大,而且更便於攜帶使用的新式火器,即火銃。

目前存世並已知紀年最早的元代火銃,是收藏於我國曆史博物館的1332年銅銃。

銃體粗短,重6940克。前為銃管,中為藥室,後為銃尾。銃管呈直筒狀,長0.35米,近銃口處外張成大侈口喇叭形,銃口徑0.105米。藥室較銃膛為粗,室壁向外弧凸。

銃尾較短,有向後的銎孔,孔徑0.077米,小於銃口徑。銃尾部兩側各有一個約兩厘米的方孔。方孔中心位置,正好和銃身軸線在同一平麵上,可以推知原來用金屬的栓從兩孔中穿連,然後固定在木架上。

這個金屬栓還能夠起耳軸的作用,使銅銃在木架上可調節高低俯仰,以調整射擊角度。

與上麵銅銃不同的另一類銅銃,口徑較上一類小得多,一般口內徑不超過0.03米,銃管細長,銃尾亦向後有銎孔,可以安裝木柄。最典型的例子,是1974年於西安東關景龍池巷南口外發現的,與元代的建築構件伴同出土,應視為元代遺物。

銅銃全長0.26米,重1780克。銃管細長,圓管直壁,管內口徑0.023米。藥室橢圓球狀,藥室壁有安裝藥撚的圓形小透孔。

銃尾有向後開的銎孔,但不與藥室相通,外口稍大於裏端。此銃的口部、尾部及藥室前後都有為加固而鑄的圓箍,共計6道。

此銃在發掘出土時藥室內還殘存有黑褐色粉末,經取樣化驗,測定其中主要成分有木炭、硫和硝石,應為古代黑火藥的遺留,是研究我國古代火藥的實物資料。

火銃這種新式兵器自元代問世之後,由於青銅鑄造的管壁能耐較大膛壓,可裝填較多的火藥和較重的彈丸而具有相當的威力。

又因它使用壽命長,能反複裝填發射,故在發明不久便成為軍隊的重要武器裝備。至元代末年,火銃已被政府軍甚至農民起義軍所使用。

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重新統一我國的戰爭中,較多地使用了火銃作戰,不但用於陸戰攻堅,也用於水戰之中。

通過實戰應用,對火銃的結構和性能有了新的認識和改進,至開國之初的洪武年間,銅火銃的製造達到了鼎盛時期,結構更趨合理,形成了比較規範的形製,數量也大大增加。

洪武初年,火銃由各衛所製造,至明成祖朱棣稱帝後,為加強中央集權和對武備的控製,將火銃重新改由朝廷統一監製。從洪武初年開始,終明一代,軍隊普遍裝備和使用各式火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