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熱兵器發明創造
火藥是我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火藥用於軍事行動,從此揭開了古代兵器發展史上熱兵器的新篇章。
火藥發明以後,至遲到10 世紀時,我國已經開始用火藥來製造熱兵器,包括炸彈、火焰噴射器、葫蘆飛雷、火銃、地雷等。這些武器,在當時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唐末宋初開始出現了火藥火箭和火藥火炮。宋真宗時的神衛水軍隊長唐福和冀州團練使石普,曾先後分別在皇宮裏做了火箭、火球等新式火藥武器,受到宋真宗的嘉獎。
從此,火藥成為宋軍必備裝備。北宋朝廷在首都汴京建立了火藥作坊,是專門製造火藥和火器的官營手工業作坊。
金世宗大定年間,陽曲北麵的鄭村有個以捉狐狸為業的人,名字叫鐵李,他製造了一種陶質的下粗上細的“火罐炸彈”,把火藥裝入罐內,在上麵的細口處安裝上引信。這種“火罐炸彈”並不如現在的炸彈的殺傷作用,僅是製造轟鳴聲。
獵人在捕野獸時點燃引信,“火罐炸彈”爆炸發出巨大聲響,把野獸嚇得四處亂竄,有的就會跑入獵人預設的網中。這種“火罐炸彈”,就是現代金屬炸彈的雛形。
震天雷是北宋後期發展的火藥武器,身粗口小內盛火藥,外殼以生鐵包裹,上安引信,使用時根據目標遠近,決定引線的長短。引爆後能將生鐵外殼炸成碎片,並打穿鐵甲。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炸彈。
震天雷用生鐵鑄造。有4種樣式:罐子式、葫蘆式、圓體式和合碗式。其中罐子式震天雷,口小身粗,厚約7厘米,內裝火藥,上安引信。用時由拋石機發射,或由上向下投擲,殺傷人馬。
1221年,金兵圍攻蘄州時,大量使用了震天雷。1213年河中府之戰,以及1232年南京戰役中,金兵在進攻過程中都使用了震天雷。
從陶罐炸彈到金屬炸彈的研製,我國的發明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現代戰爭中,火焰噴射器在戰場上大顯身手,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果把火焰噴射器看做是一種戰爭中能不斷噴射火焰的武器,那麼它是我國人發明的。
我國是最早使用石油的國家,早在漢代,人們便發現了石油的可燃性。開始時,人們隻是用石油點燈,認識到用石油“燃燈極明”。在實際應用中,進而了解了石油的其他特性,把它用作潤滑劑、黏合劑、防腐劑等,甚至將它入藥。
石油的主要用途,最初還是作為質地優良的燃料。由於它性能優良,人們考慮將它用於戰爭。而火焰噴射器所使用的優質燃料,正是石油及石油產品。
據史書記載,石油產品在我國第一次用於火焰噴射器,是在904年。北宋史學家路振的《九國誌》中描述了在一次交戰中,一方放出“飛火機”,最後燒毀了對方的城門。
1044年,火焰噴射器在宋代的軍隊中已形成標準化。宋代軍事家曾公亮在所著的一部當時的軍事百科全書《武經總要》中提到,如果敵人來攻城,這些武器就放在防禦土牆上,或放在簡易外圍工事裏,這樣,大批的攻城者就攻不進來。
書中有關於火焰噴射器的設計細節的插圖。這具火焰噴射器的主體油箱由黃銅製成,有4條支撐腿,它以汽油為燃料。
在它的上麵有4支豎管和水平的圓柱體相連,而且它們均連在主體上。圓柱體的頭部和尾部較大,中間的直徑較小,在尾端有一個其大小如小米粒的孔。在頭部有個直徑約5厘米的孔,在機體側麵有一個配有蓋子的小進油管。
此書對火焰的燃燒進行了描述:油從燃燒室中流出,油一噴出,即成火焰。
我國古代的彝族人民在長期生產勞動的實踐中,發明出了世界上第一枚手榴彈,這就是“葫蘆飛雷”。
由於彝族人民生活在雲南省的哀牢山地區,而且這裏出產天然的火硝、硫黃、木炭,又種植葫蘆,這為彝族人民創造葫蘆飛雷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當時發明葫蘆飛雷並不是用於打仗,而是用來狩獵。
這種“手榴彈”的導火索是隻有當地才生長的一種引火草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