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載人工具的發明
自古以來,行走於地上的人類一直向往著能像鳥兒一樣在天空翱翔,所以才有了“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同時人類也不懈地進行著飛天的探索與嚐試。我國古代載人飛行器也同樣走在世界前列。
且不說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如何惠及世界澤被後世,單單在載人飛行器方麵的大膽探索,就足以令世界對古老的中國驚異和敬仰。
據傳說,遠在3500年前的商湯時期,古人就已經發明製造了借助風力飛行的載人飛行器“奇肱飛車”。
據《山海經·海外西經》中的記載的奇肱國,國中男子善機巧,曾經製作的一種能借助風力能載人在天空遠距離飛行的裝置。
傳說大禹就曾乘坐過這種飛車。大禹等人從男子國往南,就到了奇肱國。從今天的重慶乘“奇肱飛車”穿過湖北省西北部直達河南省中部,其間有1000千米航程,飛車4天就能到達。
“奇肱飛車”可以說是最早的飛機,但因為是無動力的,乘坐它隻能從風而行。
類似的文字也見於晉文學家張華《博物誌·外國》記載:“奇肱民善為拭扛,以殺百禽。能為飛車,從風遠行。”
《山海經·海外西經》和張華的資料來源出自何典,奇肱飛車的構造如何,其借助風力飛行的裝置是風帆還是螺旋槳,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不得而知了。
但是它的出現不僅遠在黃帝的指南車之後,而且還有“善為拭扛”的當時機械製作技術作為背景,所以它的出現應該是沒有違背科學發展邏輯的。
如果說《山海經》、《博物誌》上所載商湯時期的“奇肱飛車”語焉不詳,不足采信,那麼晉代葛洪《抱樸子》所載飛車就不得不令人信服了。
隨著機械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魏晉時期人們利用空氣的反作用力原理製成“登峻涉險遠行不極之道”的飛行器具,使之發展成為一種較為便利具有實用價值的飛行交通工具了。
葛洪在《抱樸子》中記載:
或用棗心木為飛車,以牛革結環劍,以引其機。或存念做五蛇六龍三牛,交罡而乘之,上升四十裏,名為太清。太清之中,其氣甚罡,能勝人也。師言鳶飛轉高,則但直舒兩翅,了不複扇搖之而自進者,漸乘罡氣故也。
這段話不僅言之鑿鑿地記載了飛車的結構分為用棗心木製成的飛行裝置,和用牛革製成的動力裝置環劍兩個部分,而且還記載了“太清之中,其氣甚罡”的空氣動力學知識。所謂罡風或罡氣就是高空中強烈的風或氣流。
古代兒童的竹蜻蜓玩具,可以作為古人能夠製作螺旋槳飛行裝置的旁證。
按照《抱樸子》所載飛車結構,用古代已有的機械技術完全可以複製出一部載人飛行器。元明清時期以來,民間能工巧匠製造飛行器的就更多了。
古時的火箭是將火藥裝在紙筒裏,然後點燃發射出去,起初隻是用於過年過節放煙火時使用,是我們祖先首先發明的。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是明代的士大夫萬戶。
萬戶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兩隻大風箏,然後叫人點火發射。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風箏的力量飛起。
在發射當天,萬戶穿戴整齊,坐上座椅。隨從他的47位仆人同時點燃了煙花。隨著一陣劇烈的爆炸,當硝煙散盡後,萬戶和他的“飛行器”已經灰飛煙滅。
目前,隻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為標準,最早嚐試飛天的應是明代的萬戶飛天。萬戶考慮到加上風箏的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這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的。西方學者考證,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想利用火箭飛行的人。”
據清代著名學者毛祥麟撰《墨餘錄》記載,元順帝年間,平江漆工王某,富有巧思,能造奇器,曾製造一架“飛車”,兩旁有翼,內設機輪,轉動則升降自如。
上麵裝置一袋,隨風所向,啟口吸之,使風力自後而前,鼓翼如掛帆,度山越嶺,輕若飛燕,一時可行200千米,越高飛速越快。實令觀者為之驚歎“真奇製”。
這種帶有風袋的飛機,利用自後而前的風力實現飛行,應該也是如同“奇肱飛車”一般從風遠行,可能還不能實現自由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