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末清初布衣詩人徐翥《香山小誌》記載:清代初期吳縣能工巧匠徐正明,從少年時就“性敏,誌專一”,他設計、製造的車輛,靈巧牢固,在鄉裏頗有聲譽。
吳縣是江南魚米之鄉,地處太湖之濱,河湖港汊,縱橫交錯,交通不便。
有一天,徐正明偶讀古代典籍《山海經》,得知商湯時期有“奇肱飛車”,受到啟迪,立誌製造一架“飛車”飛越湖渠港汊,方便交通。
徐正明潛心鑽研“飛車”,經過一年苦思冥想,完成了“飛車”的設計草圖。接著,他便“按圖操斫,有不合者削之,雖百易不悔”。
由於徐正明“家故貧”,他隻好邊打短工,邊造“飛車”。經過10年鍥而不舍地苦心鑽研,他終於製造出一架“栲栲椅式”的“飛車”。
這架“飛車”構思精絕,“下有機關,齒牙錯合,人坐椅中,以兩足擊板上下之,機轉風旋,疾馳而去”,“離地尺餘,飛渡港汊”,令鄉人為之歎絕。
徐正明製造的“飛車”試飛成功後,決心進一步改進,提高飛行高度。但是徐家貧困日甚,“妻、子啼號”,孤身無援。在貧病交加、生活重壓下,他“不幸早歿”。
更為遺憾的是,徐妻因丈夫將畢業心血花在“飛車”的研製上,不禁傷心落淚,竟將它“斧斫火燎”化為灰燼了。
徐正明的這架“栲栲椅式”的“飛車”,被《香山小誌》詳細地記載下來,從中可以了解到這架飛車是依靠人力驅動連杆、齒輪、進而帶動“機轉”,產生“風旋”。這很有可能是一架人力旋翼機。
再據《湘潭縣圖誌十二篇》、《湘潭縣誌》等記載:清嘉慶、道光年間,有個年輕人叫石甘四,“有技勇舉三百斤,能巧思造奇器,嚐讀《蜀誌》,見木牛流馬法,曰:‘此易耳’。遂為木人,執器左右;供使令。繼後,又以鵝毛作床如鳥翅,坐則騰上二十丈,橫行五裏許。其時,西夷輕氣學未傳,甘四以重力升之”,實在可與《天方夜譚》中神奇魔毯相媲美
石甘四的“飛床”使用鵝毛製成機翼,重量輕,能有效扇動空氣,也有其合理性。
事實上,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水平長期以來遠遠領先於世界各國。從載人飛天的飛車的發明,恰恰表現了中華民族先輩的勇敢探索精神和傑出智慧。
[旁注]
奇肱國 又稱“魚人國”、“夜郎國”。在四川省南部和雲南、貴州省的一部分。奇肱國建築在山坡上,當地風終年不停地吹,因此國內四處放置許多小型的風車,成為奇肱國的特點。奇肱族人精於工藝技術,常為了便利自己的生活而造出相當多的機關來,
《墨餘錄》 清代後期毛祥麟撰寫的筆記。毛祥麟官是浙江候補鹽大使。《墨餘錄》主要記敘清代道光、鹹豐、同治年間蘇鬆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風俗等各方麵的情況,為研究鴉片戰爭後清王朝的曆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是認識近代我國社會的一部有價值的著作。
徐翥 (1594年~1676年),明末清初布衣詩人。父母早喪,家境貧寒,以賣魚為生。謀生之餘,博覽經傳,吟詩誦文。畢生不仕,終生未娶。清初,於小橫山下結茅屋3間,隱居終生。著有《煮字齋詩集》,輯詩700餘首。
旋翼機 一種利用前飛時的相對氣流吹動旋翼自轉以產生升力的旋翼航空器。它的前進力由發動機帶動螺旋槳直接提供。旋翼機必須滑跑加速才能起飛。旋翼機實際上是一種介於直升機和飛機之間的飛行器。
[閱讀鏈接]
文獻記載,在一個月明如盤的夜晚,萬戶帶著人來到一座高山上。他們將一隻形同巨鳥的“飛鳥”放在山頭上,“鳥頭”正對著明月。
萬戶拿起風箏坐在鳥背上的駕駛座位椅子上。他自己先點燃鳥尾引線,一瞬間,火箭尾部噴火,“飛鳥”離開山頭向前衝去。接著萬戶的兩隻腳下也噴出火焰,“飛鳥”隨即又衝向半空。
後來,人們在遠處的山腳下發現了萬戶的屍體和“飛鳥”的殘骸。這個故事後來被記載為“萬戶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