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交通工具的發明(1 / 2)

水路交通工具的發明

長期與自然界的抗爭不斷增添了人們的智慧,自然現象的反複出現也給人以一定的啟迪。古人終於認識到某些物體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為人們創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誘因。

從獨木舟到木板船是我國古代造船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在此基礎上,此後的各種弘舸巨艦、樓船方舟也陸續產生。

我國古人對單根竹木浮力的認識是逐步加深的。由於單根竹木浮在水中易滾動而且麵積窄小,運載力有限,於是,古人就將數根並紮,以利於平穩漂浮和運載量的增加,這樣可載物又可載人。

古人創製的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是一種用樹幹或竹子並排紮在一起的扁平狀物體。筏子,古時也稱為“桴”、“泭”,或“箄”。

繼編木為筏之後,《周易·係辭》中說“刳木為舟”。“刳”是割開、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係祖先獨木舟。

有了舟,人們尚不能在水中隨意行駛,還必須有推動獨木舟行進的工具。《周易·係辭》中說“剡木為楫”,即是指古人製槳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削木頭做成槳,以推進舟的行駛。人們才可較隨意地在水麵上活動。

獨木舟具體出現的時代尚不能斷定。

1977 年在浙江省餘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槳,表明至遲在大約7000年前,我國已開始使用獨木舟。同時也說明,我國發明和使用舟船的曆史較之車馬出現的時代要早數千年之久。

我國古代獨木舟的形製,大致有3種:一種頭尾均呈方形,不起翹,接近平底;一種呈頭尖尾方形,舟頭起翹;一種頭尾均呈尖形,兩頭起翹。

獨木舟的優點就在於一個“獨”字,舟身渾然一體,嚴整無縫,不易漏水,不會鬆散,而且製作工藝簡單,所以沿用的曆史很長。直至今日,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獨木舟還被用作渡河工具。

筏子與獨木舟的相繼出現,是人類開拓水域交通邁出的第一步。有了它們,人類的活動範圍便從陸地擴大到水上,人類從此可以跨江渡河,大大縮短了地域上的阻隔。

在獨木舟的基礎上,人們開始直接用木板造船,創製出新型的船,這就是木板船。

早期的木板船是由一塊底板和兩塊板組成的最簡單的“三板船”。全船僅由3塊板構成,底板兩端經火烘烤向上翹起,兩側舷板合入底板,然後用鐵釘連接,板縫用刨出的竹纖維堵塞,最後塗以油漆。

舟船的出現原本是人類為了滿足載貨、運輸和生產的需要,但在奴隸製社會的夏、商、周時期,舟船和馬車一樣,也成為戰爭的工具。

戰艦是從民用船隻發展起來的,但由於戰艦既要裝備進攻武器,又要防禦敵艦攻擊,所以其結構和性能均比民用船隻要優越得多。因此可以說,戰艦是當時造船技術水平的最高體現。

秦漢時期的船隻類型多,規模大,而且行船的動力係統、係泊設施基本完備。

從文獻記載看,當時水軍的戰艦種類繁多,有“艅艎”、“三翼”、“突冒”、“戈船”等。

“艅艎”又稱“餘皇”,船頭裝飾鷁首,專供國君乘坐,因此又稱“王舟”。戰時則作為指揮旗艦。“三翼”指大翼、中翼、小翼,即3種同類型輕捷戰艦的合稱。“突冒”是一種衝突敵陣的小型戰船。“戈船”是一種船上安有戈矛的戰船。

魏晉南北朝時期至隋唐五代,我國船舶製造有兩個方麵值得提出來,一是沙船的出現;二是設置水密艙。

沙船是我國古代四大航海船型之一。它是在古代平底船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船型。據專家考證,沙船始造於唐代的崇明島,首尾俱方,又增強了抗縱搖的阻力。成為唐宋元明清各代內河、近海、遠洋船舶中的主要船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