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船艙用隔艙板隔成數間,並予以密封,這種被隔開的艙稱為“水密艙”。
水密艙的出現也是我國對世界造船技術的一大貢獻。世界其他國家直至18 世紀末,才吸收了我國這一先進技術,開始在船上設置水密艙。
宋元時期的造船較之前代又有改進,更為完善。海船在中部兩舷側懸置竹梱,稱“竹橐”。其作用是消浪和減緩船隻左右搖擺,以增強航行的穩定性。同時它也是吃水限度的標誌。
大船都有大小兩個主舵,舵可升降,根據水的深淺交替使用。這種平衡舵的舵麵呈扁闊狀,以增大舵麵麵積,提高舵控製航向的能力。而且又因一部分舵麵積分布在舵柱的前方,可以縮短舵壓力中心對舵軸的距離,減少轉舵力矩,操縱更加靈便。
船上已裝備,經常測量水深,可防船隻擱淺。另外,還可以用測深砣測知海底的情況,確定船舶所處場所能否停泊,以及辨別船舶所處的方位。
宋元時已開始使用儀器導航。此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導航標誌,以指示船舶安全進港。
明代是我國造船史上的第三次高峰,最能反映明代造船技術水平和能力的,當屬鄭和所乘坐的寶船。大型寶船長約150 米,闊約60 米。
據推測,鄭和每次出洋的船舶數量當在100艘以上,其中大型寶船在40 多艘至60 多艘之間,另外還有馬船、糧船、坐船、戰船等大小輔助船隻。
明代造船不僅數量多、規模大,而且船舶的種類也很多。有運輸船、海船、戰船等。如此種類眾多的船舶,其船型除沙船和福船船型以外,還有廣船與鳥船船型。
[旁注]
浮力 物理學名詞。一般指物體浸泡在液體或氣體中產生的托力。船能在水麵上漂浮,就是因為浮力的作用。浮力的產生,是因為物體浸泡在液體或氣體裏的物體受到的上、下表麵壓力的合力。浮力的作用點稱為“浮心”。浮心顯然與所排開液體體積的形心重合。
係泊設施 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含義是,供船舶停靠並通過它來對船舶完成石油、天然氣、水或其他管道係統傳送貨物裝卸作業的錨泊浮式結構。廣義的含義是,使浮體約束於海上某位置的結構。
鷁首 古代畫鷁鳥於船頭,故稱。鷁是水鳥名,即鷁鳥,是古書上說的一種似鷺的水鳥。鷁鳥善飛,不怕風。古代的船畫鷁鳥於船頭,以圖吉利,故稱畫鷁。畫鷁在現代泛指船。
崇明島 地處長江口,是我國第三大島,被譽為“長江門戶、東海瀛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衝積島,世界上最大的沙島。唐代曾在此造沙船。唐武德年間,在東布洲,即今呂四一帶南麵水中漲出兩個沙洲。兩洲隔水35餘千米,時名東沙、西沙,這就是島的前身。
寶船 是鄭和船隊中最大的海船,是明代我國造船工匠結合之前曆代的造船成果,製造的我國航海史也是世界航海上最為巨大的木質帆船。它在船隊中的地位,相當於今天大型艦隊中的旗艦,為整個船隊的主體船舶。鄭和船隊中的巨型寶船,主要建造於南京寶船廠。
[閱讀鏈接]
在古代,各種交通工具的利用以及規模、形製等方麵仍有一係列製度上的規定。比如明代規定,在京三品以上者可以乘轎,四品以下不得乘轎。不過在實際生活中,違禮逾製常常存在。
在明代長篇世情小說《金瓶梅》中,我們看到,西門慶外出一般騎馬,他家以及其他一些有勢力之家的婦女無論有無職銜,基本一律乘轎。若出遠門,則或騎馬,或乘轎,比如西門慶曾赴東京陛見,“一路天寒坐轎,天暖乘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