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路交通工具的發明(1 / 1)

陸路交通工具的發明

我國古代陸路交通工具主要是車、馬、轎。《史記》中的“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是對古代幾種主要交通工具性能的總結。

春秋戰國時期,畜力坐騎和人、畜力運輸工具,已在境內廣泛使用。輿轎是一種獨特的代步工具。輿轎經曆朝曆代的發展,先後出現了“肩輿”、“步輦”、“轎子”、“禮輿”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車的國家之一,相傳黃帝時已知做車。夏代還設有“車正”之職,專司車旅交通、車輛製造。

輪是車上最重要的部件,《考工記》中說“察車自輪始”,因此,輪轉工具的出現和使用是車子問世的先決條件。

古人運送物品,最初主要靠背負肩扛或手提臂抱,進而采用繩曳法。後來利用所謂橇載法,進而把圓木墊在木橇之下,借其滾動而移動木橇。

這種圓木與木橇的結合,可以說是車的雛形,裝在木橇下的圓木可以視為一對裝在車軸上的最原始的特殊形式的“車輪”。

利用車輪滾動而行,減少了車與地麵的摩擦,省人力,又可多載重物,還可以長途運輸。而當這個發明輪子被安裝上軸時,人們就開始利用輪子把一個物體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

車的問世,標誌著古代交通工具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裏程。我國所能見到的最早的車形象和實物均屬商代晚期。繼商車之後,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車實物在考古中也多有發現。

比如:西漢時期的雙轅車和東漢的獨輪車;兩晉南北朝時期至唐代的牛車;兩宋時期的太平車與平頭車;明清時期的騾車。

駕馬車的工具分為鞍具和挽具。鞍是鞍轡的統稱,挽具則是指套在牲畜身上用以拉車的器具。

鞍具與挽具在漢代以後多有變化,或增或減,或同為一物而異名,或同為一名而異物。如清代轎車的鞎挽具就極為複雜,有夾板兒鞍子、套包、搭攀、後鞦、套靷、滾肚、嚼子、前靷、韁繩等。

馬是人在陸路上的代行工具之一。我國古代單騎的馬具也和馬車的鞍具挽具一樣,經曆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一套完備的馬具,是由絡頭、銜、鑣、韁繩、鞍具、鐙、胸帶和鞧帶幾部分所組成。

馬鐙,是馬具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部件。馬鐙的產生和使用,標誌著騎乘用馬具的完備,因而具有裏程碑的意義。1976 年甘肅省武威南灘一座魏晉墓中,出土一件鐵馬鐙,時間為3 世紀左右。

這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蹄鐵是為了不使馬蹄受傷,用鐵片製成圓的馬蹄形,分兩股釘在馬蹄上,蹄釘像蓮子形,頭尖尾大,每蹄8個,在冰上行走可防滑,從此以後,“有馬者均用此”,一年四季不除。

輿轎也是代步工具。《史記》曾記載,大禹治水“山行乘檋”,檋就是橋。這是古文獻中對輿轎類的最早記載,隻是遠古的事,荒邈難稽,人們已無從考證夏代輿轎的形製了。

至今,人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輿轎實物屬春秋戰國時期。1978 年從河南省固始侯古堆一座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陪葬坑中,發掘出3乘木質輿轎,由底座、邊框、立柱、欄杆、頂蓋、轎杆和抬杠等部分組成。

在我國曆史上出現的輿轎,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肩輿”或“平肩輿”,盛唐之世的“步輦”、“步輿”、“簷子”、“舁床”,宋代的“顯轎”與“暖轎”,清代的禮輿、步輿、輕步輿和便輿等

[旁注]

《考工記》 是春秋時期記述官營手工業各工種規範和製造工藝的文獻。今天所見《考工記》,是作為《周禮》的一部分。是我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手工業技術文獻。書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業生產技術、工藝美術資料。

馬鐙 是一對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供騎馬人在上馬時和騎乘時用來踏腳的馬具。馬鐙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此出土文物魏陶馬俑,雖然不很精美但卻是我國馬鐙發明與使用曆史中的一件重要文物。是5世紀前期拓跋鮮卑人所建北魏王朝使用馬鐙的實物見證。

蹄鐵 是一種“U”形的鐵或鋁製品,釘在馬或驢、騾的蹄上,主要用以保護馬蹄免受磨損和撕扯。秦末漢初年間就產生了蹄鐵,自從我國古代人民發明了蹄鐵術之後,各地競相模仿。今日歐洲的蹄鐵術,是受到我國蹄鐵術的影響加以改良而成的。

[閱讀鏈接]

用車作戰的方法到唐代已完全過時了。756年安祿山攻長安時,文部尚書房琯親率中軍為前鋒,在鹹陽縣陳濤斜與安祿山之軍隊進行了一場戰鬥。

房琯是個讀書人,做了宰相,他看到“春秋”上講的都是車戰,便用牛車2000乘,馬步夾之,仿效古人與敵作戰。敵方順風揚塵鼓噪,牛都驚駭,又點燃柴草。結果戰敗。

遠在長安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後,心情沉痛地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濤澤山水。野曠天清無戰聲,四方義軍同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