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史奇跡萬裏長城
長城是我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裏,因此又稱作萬裏長城。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工程,是我國悠久曆史的見證。它雄偉壯觀,工程十分艱巨,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行動迅速的騎兵,行蹤莫測,各諸侯國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無法阻止他們襲擊和擄掠。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
最早出現的是楚國的方城,位於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地區。至戰國時期,魏西河郡有長城,趙漳水上有長城,中山國西部有長城,燕易水有長城,齊沿泰山山脈有長城。這些長城,在戰爭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全國總人口的1/20。
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因此不難想象古人為建造長城所付出的艱辛與智慧。
根據曆史記載及近些年來的考古發現,秦始皇長城大致為:西起於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向北至臨洮縣,由臨洮縣經定西縣南境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
由固原向東北方向經甘肅省環縣,陝西省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然後折向北至內蒙古自治區境內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
黃河以北的長城則由陰山山脈西段的狼山,向東直插大青山北麓,繼續向東經內蒙古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縣境。
由尚義向東北經河北省張北、圍場諸縣,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向東南,終止於朝鮮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處。
秦末漢初,強大的匈奴乘中原戰亂,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穀、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直至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複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也才隨之終結。
長城曆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裏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
“內邊”長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千米。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裏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一萬裏。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東、湖北、湖南及東北三省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布局上,因地形而製塞的經驗,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
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天工”的創造。
長城的城牆、關城和烽火台,集中反映了當時工匠匠心獨運的藝術才華。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七點八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凡是山岡陡峭的地方構築得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
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
牆身由外簷牆和內簷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外簷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麵。外簷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準,這裏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
內簷牆是指外皮牆城內的一麵,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
牆身在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牆高125%。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
牆的結構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總觀萬裏長城的構築方法,其類型主要有版築夯土牆、土坯壘砌牆、青磚砌牆、石砌牆、磚石混合砌築、條石及泥土連接磚。
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築城牆,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築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