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的關城是萬裏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
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就以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著名的如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
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10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裏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係統。
有些重要的關城,本身就有幾重防線,如居庸關除本關外,尚有南口、北口、上關三道關防。北口,即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防線。
烽火台是萬裏長城防禦工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為傳遞軍情的設施。烽火台這種傳遞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長城一開始修築的時候就很好地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傳遞軍情的一種最好的方法。
傳遞的方法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因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見到,夜間火光很遠就能看見。這是一種傳遞信息很科學又很迅速的方法。
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來加以區別。至明代,還在燃煙、舉火數目的同時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情在頃刻間傳遞千裏。
在古代沒有電話、無線電通訊的情況下,這種傳遞軍情信息的辦法可以說十分迅速了。
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緊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險處或是峰回路轉的地方,而且必須是要3個台都能相互望見,以便於看見和傳遞。
烽火台在漢代曾經稱過“亭”、“亭隧”、“烽燧”等名稱,明代稱作“煙墩”。它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為來往使節保護安全,提供食宿、供應馬匹糧秣等服務。還有些地段的長城隻設烽台、亭燧而不築牆的,可見烽火台在長城防禦體係中的重要性。
總之,萬裏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防禦工程之一,它凝聚著我國古代人民的堅強毅力和高度智慧,體現了我國古代工程技術的非凡成就,也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長城是我國堅不可摧的象征。
[旁注]
方城 春秋時期楚國修築的長城,位置在河南省方城縣拐河鎮石門村霸王城自然村北側。公元前611年,楚莊王為爭霸北上創造條件,修築了龐大的防禦工程。用石灰粉黃泥和原始植物洋桃液粘築成的城牆,曆經千年風雨,仍然堅硬如石。此法築城壘壁可謂世界一大奇跡。
匈奴 我國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在蒙古建立國家,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位年間,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東漢時期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曆了約300年。匈奴影響了當時的我國政局。
漠北 指瀚海沙漠群的北部,也就是狹義的塞北之北,包括蒙古跟貝加爾湖,在曆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活動中心。漠北位於今天的蒙古高原,南以戈壁為界,東大致到克魯倫河,西以杭愛山,阿爾泰山一線。
紅柳 又名“檉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見的一種植物。屬紅柳科灌木或小喬木,在我國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廣泛分布。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利用在沙漠中的紅柳枝條修築長城,是建築史上的一個創舉。紅柳當前除飼用外,主要用於營造農田防護林和固沙林。
使節 一國派駐另一國的外交代表或辦事的代表。在古代,“使節”並不是對人的稱謂,而是一種官職的憑證。卿大夫聘於諸侯時,國君要授其任職憑證,這種憑證就叫“使節”,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使他國時,國君也要給予他出使憑證,這種憑證也叫“使節”、“符節”。
[閱讀鏈接]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但雄燕飛回時關門已閉,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
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啾啾”聲向人傾訴。
古代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