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奪天工的橋梁建築
我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於隋代,興盛於宋代。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連接著祖國的四麵八方。
我國古代木橋、石橋、浮橋和鐵索橋都長時間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在橋梁發展史上曾占據重要地位,為世人所公認。其建築藝術在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我國古代木橋以天然木材作為主要建造材料的橋梁。由於木材分布較廣,取材容易,而且采伐加工不需要複雜工具,所以木橋是最早出現的橋梁形式。
考古專家發現的秦始皇時期的木橋,長約300米,寬達20米,是世界最大木橋。它在古代都城考古、尤其是世界橋梁建築史和交通史等方麵,都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為研究渭河交通及其變遷提供了重要資料。
秦代巨型木橋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北郊,主要由眾多巨型木頭和部分石塊構築而成。專家確認,這座木橋是用於聯係跨渭河建設的秦都鹹陽的南北兩岸,是秦始皇居住的鹹陽宮和位於渭河南岸的興樂宮的重要交通樞紐。
其實,秦代木橋除了在秦始皇時期發揮過重要作用外,還延續至了漢代,成為漢代長安城北跨渭河的重要橋梁。
如今的渭河距離發現木橋的地方,初步測量已有7000米左右的距離。渭河的變遷一方麵毀壞了秦鹹陽宮,一方麵也讓3座2000多年前的木橋保存下來。這是研究人與自然關係的絕佳例證,對於人類文明與生態的演變史等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的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顯著的地位。著名的古代石橋有:福建省泉州洛陽橋、河北省趙州橋和北京盧溝橋。
福建省泉州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由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1053年至1059年,前後曆7年之久,耗銀1400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
橋全係花崗岩石砌築,初建時橋長360丈,寬1.5丈,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四海。
橋之中亭附近曆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崖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洛陽橋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
河北省趙州橋又叫“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裏的洨河上。趙縣古時曾稱作“趙州”,故名。
趙州橋是隋代石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距今已有近1400多年,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雄偉的石拱橋。
趙州橋隻用單孔石拱跨越洨河,石拱的跨度為37.7米,連南北橋堍,總共長50.82米。采取這樣巨型跨度,在當時是一個空前的創舉。
更為高超絕倫的是,在大石拱的兩肩上各砌兩個小石拱,從而改變了過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傳統建築形式,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發明,在世界上相當長的時間裏是獨一無二的。
北京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上,聯拱石橋。橋始建於1189年,成於1192年,元明兩代曾經修繕, 清代康熙時重修建。
橋全長212.2米,有11孔。各孔的淨跨徑和矢高均不相等,邊孔小、中孔逐漸增大。全橋有10個墩,寬度為5.3米至7.25米不等。
橋麵兩側築有石欄,柱高1.40米,各柱頭上刻有石獅,或蹲,或伏,或大撫小,或小抱大,共有485隻。石柱間嵌石欄板,高0.85米,橋兩端各有華表、禦碑亭、碑刻等,橋畔兩頭還各築有一座正方形的漢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的盤龍紋飾雕刻得極為精細。
盧溝橋以其精美的石刻藝術享譽於世。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行紀》一書,對這座橋有詳細的記載。
浮橋是用船或浮箱代替橋墩,浮在水麵的橋梁。軍隊采用製式器材拚組的軍用浮橋,則稱“舟橋”。浮橋的曆史記載以我國為早。
廣東省潮州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市東門外,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為我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
潮州廣濟橋為南宋時所建。橋全長515米,分東西兩段18墩,中間一段寬約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橋,隻用小船擺渡,當時稱“濟州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