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重修,並增建5墩,稱“廣濟橋”。正德年間,又增建一墩,總共24墩。橋墩用花崗石塊砌成,中段用18艘梭船聯成浮橋,能開能合,當大船、木排通過時,可以將浮橋中的浮船解開,讓船隻、木排通過。然後再將浮船歸回原處。
潮州廣濟橋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廣濟橋上有望樓,為我國橋梁史上所僅見。
廣濟橋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我國古代四大名橋,是我國橋梁建築中的一份寶貴遺產。
我國索橋的發展較早。這種橋一般架在峽穀處,兩岸山崖較陡,深水激流中不易立柱做墩。於是,山區人在生活實踐中用懸索為橋,淩空飛渡的索橋由此誕生。
索橋的種類很多,若以材料區分,主要有藤橋、竹索橋和鐵索橋。據古書記載,我國在北魏時期就出現了鐵索橋。鐵索橋是在竹索橋、藤索橋的基礎上由我國人發明的。
我國古代鐵索橋,最著名的要數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的鐵索橋,成為瀘定橋。僅從製作架設上看,這座橋即可視為世界曆史上鐵索橋的代表。更因為有一段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英雄故事發生在這裏,瀘定橋更是聞名於世。
瀘定橋是由清康熙帝禦批建造的懸索橋。1705年,康熙皇帝為了祖國的統一,解決漢區通往藏區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橋梁,經過一年的修建,大橋於1706元建成。
康熙皇帝取“瀘水”、“平定”之意,禦筆親書“瀘定橋”3個大字,從此瀘定鐵索橋便成為連接藏漢交通的紐帶,瀘定縣也因此而得名,這塊禦碑如今還屹立在西橋頭。橋東還有1709年的“禦製瀘定橋碑記”。
[旁注]
鹹陽宮 秦代宮殿。位於今陝西省鹹陽市東,當初秦都鹹陽城的北部階地上。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開始營建宮室,至遲到秦昭王時,鹹陽宮已建成。秦始皇時又經擴建,為秦始皇執政“聽事”的所在。後在戰火中夷為廢墟。
興樂宮 即西漢長安城,位於西安城西北約5000米。在西漢時期200多年中,這個城市一直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將秦興樂宮重修,改名為“長樂宮”,由櫟陽遷都於此處理朝政。後建成未央宮,再後開始修築長安城。
蔡襄 (1012年~1067年),原籍福建仙遊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莆田蔡垞村。宋代官員,卒贈禮部侍郎,諡“忠”。主持建造了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他學識淵博,書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
李春 隋代造橋匠師。現今河北省邢台臨城人士。595年至605年建造趙州橋。唐中書令張嘉貞著《安濟橋銘》中記有:“趙州蛟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但趙州橋存世1400多年,堪稱我國建築史上的奇跡之一。
石刻 是造型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我國古代石刻種類繁多,古代藝術家和匠師們廣泛地運用圓雕、浮雕、透雕減地平雕、線刻等各種技法創造出眾多風格各異、生動多姿的石刻藝術品。
康熙帝 (1654年~1722年),玄燁,全名愛新覺羅·玄燁。滿族。清代第四位皇帝,清代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聖祖,年號康熙。他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麵。
[閱讀鏈接]
瀘定橋西有座噶達廟。相傳修瀘定橋時,13根鐵鏈無法牽到對岸。有一天來了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力士,兩腋各夾一根鐵鏈乘船渡岸安裝,因過於勞累不幸死去。當地人修噶達廟紀念他。
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能工巧匠們以粗竹索係於兩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係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最後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在這裏,我們看到的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