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錦是我國的一個優秀傳統保健功法,形成於12世紀,後在曆代流傳中形成許多練法和風格各具特色的流派,動作簡單易行,功效顯著。
古人把八段錦這套動作比喻為“錦”,意為動作舒展優美,如錦緞般優美、柔順;又因為功法共為8段,每段一個動作,故名為“八段錦”。整套動作柔和連綿,滑利流暢;有鬆有緊,動靜相兼;氣機流暢,骨正筋柔。
八段錦歌訣說:“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單舉手,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可見這個功的養生保健作用,而且它對場地顯然沒有特別的要求。
五禽戲是我國古代體育鍛煉的一種方法,創始人是東漢晚期名醫華佗。華佗總結了前人模仿鳥獸動作以鍛煉身體的傳統做法,創編了一套保健體操,包括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態,也就是五禽戲。它比瑞典發明的醫療體操要早1000多年。
一次,華佗看到一個小孩抓著門閂來回蕩著玩耍,便聯想起“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於是想到人的大多疾病都是由於氣血不暢和瘀寒停滯而造成的,如果人體也像“戶樞”那樣經常活動,讓氣血暢通,就會增進健康,不易生病了。
於是,華佗有時間就專心致誌地研究鍛煉身體的方法,參照當時古人鍛煉身體的“導引術”,不斷琢磨改進,根據各種動物的動作,創造一套模仿虎、鹿、猿、熊、鳥五種動物的拳法。
五禽戲模仿猛虎猛撲呼嘯,模仿小鹿愉快飛奔,模仿猿猴左右跳躍,模仿黑熊慢步行走,以及模仿鳥兒展翅飛翔等動作。
通過這一係列的運作,能清利頭目,增強心肺功能,強壯腰腎,滑利關節,促進身體素質的增強,簡便易學,故不論男女老幼均可選練,待體質逐漸增強後再練全套動作。
五禽戲不僅具強身延年之功,還有祛疾除病之效。正如華佗所說:“體有不快,起作禽之戲,怡而汗出……身體輕便而欲食。”
所謂飲食養生,中醫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髒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
中醫強調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髒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享年72歲,在2000多年前能活到70多歲是很少有的高壽了。孔子的長壽,與他講究飲食之道是分不開的。
《論語》中記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餒,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這些話的意思是說,食物放久變味了不吃,魚肉之類菜肴腐敗了不吃,菜肴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鮮美不吃,不講究烹飪不吃,不到用餐的時間不吃。
告誡人們講究養生之道,注意飲食衛生,不要濫吃濫喝的意思。
孔子的飲食觀對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影響很深,是我國食療得以發展的基礎,而且對民族興旺,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一大貢獻。
唐代著名學者、醫學家、飲食家孟詵撰寫的《食療本草》,專門彙集、介紹了具有滋補身體和治病療效的各種食品,供人們使用,從而使人們從飲食中得到治療疾病的效益。
《食療本草》撰寫於1000餘年前,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本草專著。其內容散見於後世的綜合性本草書中。1807年在甘肅敦煌石窟中發現該書的手抄卷子本。
飲食養生的關鍵要有合理的膳食結構。《養生錄》中談到養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緩些、食宜軟些。
在飲食養生方麵,南宋詩人陸遊的養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詩寫道: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隻將食粥致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