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獨創的養生之道(3 / 3)

對於修身養生,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修身養性最重要的是養心。“一生淡泊養心機”,這是一個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樂、悲、恐、驚,這是人的7種情誌,過了頭就是七情過激。

《黃帝內經》強調“恬淡虛無”,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簡言之,要做到“淡”字。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髒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

反之,則會導致情誌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對於調氣養生,中醫養生理論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髒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誌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

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係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總之,養生之道在於動形結合、合理膳食、修身養性、靜神調氣,這樣才能達到“調養”目的。

[旁注]

正氣 生命機能的總稱,但通常與病邪相對來說。指人體的抗病能力,是人體正常功能活動的統稱,即人體正常功能及所產生的各種維護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複自愈能力等。

術數 又稱“數術”,是古代山、醫、命、相、卜道教五術中的重要內容。術數以陰陽五行的生克製化的理論,來推測自然、社會、人事的“吉凶”,屬《周易》研究範疇的一大主流支派。《周易》涵蓋時空,宇宙的萬事萬物,都陰陽相互對立又能相互轉化。

長拳 我國拳派之一,傳統北派武術中一部分拳術。一般將查拳、花拳、炮捶、紅拳等均列入長拳。載於明代戚繼光《紀效書·拳經提要篇》中:“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清朝中期,又有太極長拳一百零八勢的流傳。我國古代也有專稱長拳的拳種。

三焦 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為六腑之一,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即將軀幹劃分為3個部位,橫膈以上內髒器官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內髒器官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內髒;臍以下內髒器官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

孟詵 (621能~713年),唐代汝州梁縣新豐鄉子平裏人,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汝州市陵頭鎮孟莊村。唐代著名學者、醫學家、飲食家。他的著作《食療本草》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為我國和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孟詵被譽為世界食療學的鼻祖。

陸遊 (1125年~1210年),越州山陰人,就是現在的浙江省紹興。南宋時期詩人。陸遊以現存詩作9000多首入選世界紀錄協會,是我國詩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詩人,創造了一項詩歌我國之最。詩歌的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閱讀鏈接]

南北朝時期著名學者顏之推非常關注養生保健,著有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家教名著《顏氏家訓》。書中的“養生篇”專講養生之道,並把槐實推介給人們,說明服食槐實可使人耳聰目明,烏須黑發,養顏抗衰。

《神農本草經》列槐實為上品,稱:“久服明目、益氣,頭不白,延年。”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槐實能降低血管壁的滲透性,促進血液凝固,能清熱祛火,涼血止血,治肛腸痔病出血效果甚佳,還可降低血壓,與其他降壓藥同用,能增強降壓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