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獨創的養生之道(1 / 3)

我國獨創的養生之道

養生之道,自古以來為我國民眾保健防病所重視。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文化的發展,攝生養性的內容已逐步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養生學。

我國古代的養生之道,內容浩富,立論精湛,通過動形養生、飲食養生、修身養性、靜神養生、調氣養生等多方麵修煉技法,以達到調身、調心、調息、調食、調眠的“調養”目的。

我國古代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就是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之氣,冬天則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還主張養生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等。

我國獨創的養生之術,就是在養生基本原則指導下,經過曆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最終形成了動形養生、飲食養生、修身養性、靜神養生、調氣養生等多方麵修煉技法。

所謂動形養生,中醫認為,“人欲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氣功、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

氣功古稱導引、行氣、練功、養生、吐納。

殷周時期,我國人開始練習氣功。它以“經絡論”、“氣功論”為理論基礎,主要通過控製意念活動,調整呼吸氣息,並輔之一定動作的活動,達到健身延年,防病、祛病的目的。

由此證明,我國發明氣功已3000餘年,是世界最早發明氣功的國家。

古代醫書《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極其豐富,基本原則是“順自然,保正氣。”主要觀點有:

“法於陰陽”,即順應天時,順應四季氣候以養生,保護生機,提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和於術數”,主張動以養形導引、按摩、氣功、無所不包;

“食飲有節”,包括飲食和五味不能偏嗜;

“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指四季的作息製度與勞逸的適度,以防“過用病生”;

“恬淡虛無”,注意精神調攝。同時已認識到長生不死是不可能的,壽命的極限即天年是“度百歲乃去”。

《莊子》講“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

“吐故納新”指做氣功,“熊經鳥申”講人就像熊一樣攀援,像鳥一樣左顧右盼。這兩種方法就是導引,

導引就是《莊子》所說的“道引”,是我國獨特的健身醫療的養生方法,在春秋時期已經比較普及。據考古發現,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一卷有44幅圖像的《導引圖》,是已發現的我國最早導引形象資料,也是世界現存最早的醫療體操圖解。

《導引圖》中的男女老少,有的裸背,有的著衣,有的徒手屈指,有的執杖拿物,有的模仿熊猴豺狼的姿勢,有的模仿龍鶴鵬鷹的動作。

《導引圖》所描繪的呼吸運動文字說明中有“印渾”兩字,是直接提到呼吸的。古代的“印渾”是仰身鳴叫的意思。圖的形態是胸部擴張,雙手向後舉,其動作是加強對心肺功能的鍛煉。

《導引圖》中除極個別的蹲、跪式外,其餘全部為立式運動。現在我國第五套廣播操中的8個動作基本概括了《導引圖》的精華部分。如上肢運動有“龍登”,擴胸運動有“印淬”,體側運動有“螳螂”,腹背運動有“滿政”,跳躍運動有“引頸”等。

《導引圖》除徒手操外,還發現使用棍仗式運動,作屈身轉體運動狀,雙手持杖。文字說明是“以文通陰陽”。這裏的“文”是指棍仗。還有折腰式轉體運動,腳下有一球狀物,也是器械運動的形態。

《導引圖》文字說明中直接提到治病的項目共有“煩”、“痛明”、“引聾”、“引溫病”等12處,說明導引不僅對四肢部位的膝痛、消化係統的腹中,五官的耳目,甚至與某些傳染病的治療有著密切關係。

太極拳也是動形養生的主要內容。太極拳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別是戚繼光的32式長拳,同時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並注重傳統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使太極拳成為了我國獨有的養生保健運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