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醫學的傑出成就(1 / 3)

古代醫學的傑出成就

中醫學是我國古代科技領域的傑出成就,它由我國獨創,產生於我國古代社會,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傑出代表。中醫學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帶來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古代獨創的醫學成就是多方麵的,包括獨特的理論體係,卓有成效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還有在外科、免疫、養生保健及專業著作方麵的成就,在人類曆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中醫中藥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確立了獨特的理論體係,並一直有效地指導著中醫藥的診療實踐。

中醫藥學體係是以我國古代盛行的陰陽五行學說,來說明人體的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闡明其間的關係,並將生理、病理、診斷、用藥、治療、預防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整體的觀念和獨特的理論,作為醫藥學的基礎。

這一學說的內容包括以髒腑、經絡、氣血、津液為基礎的生理、病理學;以望、聞、問、切“四診”進行診斷,以陰陽、表裏、虛實、寒熱“八綱”進行歸納治療的一整套臨床診斷和辨證施治的治療學。

以寒、熱、溫、涼“四氣”和酸、甘、苦、辛、鹹“五味”來概括藥物性能的藥物學。

以“君臣佐使”、“七情和合”進行藥物配伍的方劑學;以經絡、腧穴學說為主要內容的針灸治療學。

此外還有推拿、氣功、導引等獨特的治療方法。

中醫藥學體係經曆代不斷發展和完善,到了我國最早的一部重要醫學文獻《黃帝內經》,總結了秦漢戰國及春秋以前許多醫家的經驗和醫學成就,體現了周秦時期的醫學特點,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係,成為中醫發展的基礎。

在診斷方法上,“脈診”是中醫藥學上一項獨特的診斷方法。據《史記》記載,戰國時的扁鵲已能通過脈診確定病人的病情,然後對症下藥,反映了當時已掌握了“脈診”的方法。從此,“脈診”成為中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脈診”很早就傳到國外,除鄰近的日本、朝鮮等國外,大約在10世紀時已傳至阿拉伯,17世紀時傳至歐洲,對世界醫學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

在治療方法上,針灸是我國獨創性的一種治療方法,其特點是在病人身體的一定部位用針刺入,或用火的溫熱燒灼局部位置,以達到治病的目的。

這一療法大約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古人就已經有了用砭石治病的經驗,以後發展為針灸。周代以後逐漸形成為一項專門的治療方法。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周代古醫籍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等帛書,反映了當時經絡學說已基本確立。

《內經》和《難經》中詳細記載了人身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和全身脈絡、腧穴以及它們的分布循行與針療、刺法、刺禁、炙法、炙禁等具體內容,並高度評價了經絡的“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重要作用,對我國醫學和世界醫學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針灸療法早在漢唐時就傳到日本、朝鮮等國,宋元時期後又相繼傳到阿拉伯和歐洲,震撼了國際醫學界,影響了世界醫學的發展。故外國學者多稱譽我國為“針灸的中國”。

在外科學方麵,中醫堅持了整體的觀念,既重視體表疾患的局部表現,更重視患者機體的內在變化;既重視手術、手法的治療,更重視機體抗病能力的增強。

這一思想,在骨科治療中體現得更為突出。因此,在治療過程中不僅注意了局部的處理,而且強調適當的活動和功能鍛煉,同時配合活血化瘀和調理髒腑功能的藥物,收到了良好的療效。

我國在11世紀時,解剖學仍是比較先進的。但在西方醫學中,人體解剖學一般都發展得比較晚,歐洲在16世紀以前多為對動物的解剖,很少有對人體解剖的研究,故我國的人體解剖學較國外至少要早16個世紀。

中醫對人體血液循環也有最早的認識。對人體封閉式血液循環及其與心、肺的密切關係,早在《內經》中已有較細致的描述,還對動、靜脈血液的性質進行了鑒別。其中有關人體血液循環的精辟論述,較西方醫學對此的描述要早約兩千年。

麻醉藥物的發明,是中醫外科的又一重大成就。東漢名醫華佗,用麻沸散進行全身麻醉下的剖腹手術,在世界上屬於首創。

我國是免疫學的發祥地,免疫思想很早就已萌發。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葛洪所著的《肘後方》中記有“療猘犬咬人方”,即當人被狂犬咬傷後,把咬人的狂犬殺掉,取狂犬的腦子敷貼於傷口上,以防治狂犬病。

大約在17世紀末,我國的人痘接種法傳到俄國,繼之又傳入歐洲,對保護兒童的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貢獻。1796年英國醫生琴納發明牛痘接種法後,方逐漸代替了人痘接種法。

早在上古時期,人類就飽受天花危害。1世紀時,天花傳到了我國,幾千年來人們受盡天花的折磨。因此,我國古代醫家就是創造了預防天花病的“人痘接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