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花會下

雙石頭

雙石頭也叫舉砘子,與現代杠鈴有相似之處,不同的地方在於雙石頭是名副其實,用石頭做的。魯班是其供奉的祖師爺。

雙石頭是以一根大橫杠子,兩端嵌上像磨盤狀的、重約數十斤的大石頭而做成的一種“杠石”。

表演時,力氣大的壯漢仰臥在長木凳上,用兩隻腳蹬石(類似雜技中的蹬技)。其他表演者則站在上邊,做各種動作,疊成人牌樓。技藝高超者還要在人牌樓頂端表演各種驚險的高難度動作。

表演者一般都躺在長木凳上,有時用三條凳子摞成兩層,也有五條凳子摞成三層的,更有技藝高超的,可以在板凳摞成的七層上表演,難度越高,動作越驚險,越是能受到群眾歡迎。

舊時排子胡同有一檔雙石頭會,1925年改為熱河災民救濟會,曾在北海公園的遊藝大會上亮相表演。此會還受過皇家封賜,現在雙石頭已經失傳。

石鎖

石鎖是由石匠將一塊扁長方形的石頭,靠一側鑿成一個長方形孔,透出的上端修成圓柱形手柄,其形狀就像古代的銅鎖。

石鎖重量大小不一,最大的有50,小的也有一二十斤。石鎖原來是百姓體育鍛煉的一種器械。通常是個人練臂力的工具,後來逐步發展成一種香會表演技藝。

石鎖表演有正擲、反擲、跨擲、背擲、頭接、肩接、肘接、指接、後扔前接、立手接、對擲對接、三四人互扔互接等基本動作。

表演時除了手舉足踏以外,還增加了如頂花、脖花、手花、肩花、胸花、腰花、背花、撈月、倒把、掏襠、騙馬、背劍、盤肘等多種花樣。石鎖會在參加香會表演時通常不設文場。

石鎖也歸於清代皇宮的內八檔會裏,舊時門頭溝就有石鎖會,現在石鎖會已不多見。

杠子

杠子會供奉的祖師爺是魯班大師。杠子是用繩索將木棍綁在大車上,練杠子的主要是棚匠。

杠子會以練杠子為主,與現在學校操場上的單杠十分相似,區別在於當時 棍子是木製的,表演時要固定在騾馬拉的大車上,也有在行走的大車上表演的,這樣往往會吸引更多的群眾圍觀。

杠子會的演員多為棚匠,而且大多是有功底的,他們手腳靈活,表演時花樣繁多。

杠子會的表演有“單手大頂”、“噎脖子”、“左右順風旗”、“燕子翻身”、“哪吒探海”、“釣魚”、“前坎”、“後坎”及“騙馬”等很多套路。其中表演者倒立後,用雙手大拇指和食指支撐全身的“八字頂”和倒立後用雙手食指支撐全身的“金勾頂”難度最大。

缸瓦市、冰窖廠、草廠、國子監、黑塔寺、蘆草園的杠子會在當時較為有名。

花壇

花壇會供奉的祖師爺是譽為“道德天尊”的太上老君,即窯神。

花壇俗稱頂壇子,按重量大小,分為三種。最小的是重約5斤的“四喜壇子”;中號的是重約8斤的“長瓶”;大號的是敞口瓷缸,重量從十幾斤到幾十斤不等。

民間香會中表演瓷缸的不多,因為其表麵非常光滑,要求表演者具有很高的技藝,一般不易掌握。

花壇會所用的壇,有酒壇、瓷壇、瓷缸等,重量不等,大小不一。表演者將壇子扔向上空,然後用頭、肩、肘、手指接住。頭部接壇後,還要在鼻、額、嘴等部位不斷地移動,並使花壇在各部位立轉、橫轉、斜轉、豎立、倒立、斜立等。整個表演過程不能用手托。

耍花壇有單人表演和雙人表演,對扔對接是雙人表演的主要項目,需要兩個人配合默契。

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壇子王”的藝人,是北京曆史上表演花壇技藝更高的人。

他表演所用的花壇內放著銅鐵絲,所以花壇在兩手之間互扔互接時,能夠像轆轤一樣在肩、臂、背上旋轉,或做騎馬式擲花壇,出胯摩背過頭用額接住,並使其不停地轉動,壇內鋼鐵絲便會嘩嘩作響。

他還有一項絕活,用頭使勁一點花壇,壇子便會上擊尾梁下墜於地而花壇卻絲毫不損。他還能將花壇放置額頭繞場10餘周,邊走邊變換花壇在頭部的位置。

當年老太府的花壇也是清朝皇宮內八檔之一。舊時的達子館、四塊玉、北新橋都舉行過花壇會,現在已消失多年了。

杠箱

杠箱會供奉的祖師爺是堯時的大臣皋陶,即獄神。

杠箱是木製的,長約80厘米,寬、高各50厘米。木箱四周繪畫著一些戲劇人物,會旗和小鈴擋掛於上方。

表演杠箱會時,通常前頭4個有鐵環的箱子由8個人抬著,抬者或翻跟頭,或跳著走,要求表演動作要與環子的聲響合拍。

抬箱子的後麵是“杠箱官”,由擅長打趣的演員扮成,杠箱官穿大紅袍,頭戴圓翅紗帽,嘴上飾短須,騎在一根竹竿上,後撐一柄大傘,表示坐在轎子上。

騎在竹竿上的杠箱官接到觀眾的“告狀”,要先唱一段,主要是打趣說笑。

前清時還有表演“縣太爺出巡”等故事的,“官員”前一般還有打“肅靜”、“回避”牌的衙役,由4位打竿的演員扮演。他們邊走邊喊,表示開道。“官員”的表演一般都很滑稽可笑。

杠箱也是當年皇宮內八檔之一,現在已經失傳。

天平

天平供奉的祖師爺是周莊王。天平包括十不閑、蓮花落,都屬曲藝行。

十不閑、蓮花落源自唐、五代時期僧侶們用於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散花落”,宋代時大多是民間乞丐乞討時所唱,內容多是表現善惡因果的,寫景、敘事之作是元明以後才出現的。

清乾隆(1736年)之後,民間出現了香會性質的“天平會”,將蓮花落與民間流行的十不閑融合,表演時以“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調為序曲。

以前天平會屬於走唱之類,清朝時,一些賦閑的旗人子弟也時常結合走會演唱十不閑,至清嘉慶年間頗為盛行,清晚期又得到了慈禧太後的青睞,特意下旨命令內務府掌儀司組成了名為“萬壽無疆”的天平會。

祿米倉的《萬年歌詞》,西便門的《億壽歌詞》,西四牌樓的《太平歌詞》,地安門的《樂善歌詞》,香山的《擊壤高歌》,門頭溝的《吉祥歌唱》等都是民間較出名的十不閑,而且都進宮表演過。

在武會中十不閑、蓮花落稱為天平會。天平會表演時,大車上拴有天平架子,在平地演出時,天平架子擺在八仙桌上。

一般在架子上懸掛兩個鑼、兩副小鈸、一麵丹皮。用一根繩子將這些打擊樂器牽連著,由一人操縱。另外還有大鈸、大鐃堂鼓等樂器。

天平會的演員是8個人,其中兩名男醜稱為“畫麵”,兩名女醜稱為“畫裏”,另外分別有兩名“旗頭”和“珠頭”,旗頭和珠頭也可以參加演唱,他們被稱為樣頭。

群眾喜聞樂見的神話傳說和戲曲故事是天平會演唱的主要內容。最常見的有“四大活”,又叫“四子”,即《鋸大缸》叫鋸子,《十裏長亭》叫亭子,《王小趕腿》叫腿子,《牆頭跳》叫牆子。

這些戲的曲調一般是“太平年”、“五更調”,不伴奏。在唱前、唱後或中間換氣時為增加演出氣氛,才敲擊鑼鼓。

蓮花落的曲調相對簡單,常用的有“跺板”、“散板”、“慢三眼”等板眼。有“平調”、“悲調”等腔調。特定曲調有“哭柳”、“雲裏翻”、“海底撈月”等。

抓髻趙、奎星坦、徐狗子、於瑞鳳、趙翠卿、賈玉山、賈玉珍等都是清朝末期唱蓮花落的藝人。當時的傳統曲目有《摔鏡架》、《秋景玉涼》、《陌蟲名》、《大西廂》等。

吵子

吵子會供奉的祖師爺是“電母”(即閃電娘娘),因為吵子表演時金光閃閃,響聲震天,又被稱為獻音老會或獻香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