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花會上

開路(鋼叉)

花會起源於2500多年前,在宋代傳入北京,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間娛樂形式,到明清是最興盛的時期,清代還有了皇家禦封的花會團體。

開路、五虎棍、高蹺、地秧歌、中幡、獅子、雙石頭、杠子、石鎖、杠箱、花壇、吵子、胯鼓、天平這十三檔半武會(地秧歌算半檔),是老北京傳統花會中最有名的,後來又增加了旱船、踏車、小車三檔共十六檔武會。

開路就是耍鋼叉。開路要供奉地藏王(即地藏菩薩)為本會的祖師爺。

至於開路的由來,說法有兩種:第一種說法是走會時,開路在所有武會的最前麵表演,也就是逢山開路的意思。在13檔中武會中,鋼叉的開路是第一檔。叉頭下麵有能活動的金屬扣碗,練起來有聲有色,上下飛舞,極為精彩。

因為古時對“叉”字有所忌諱,所以統稱為開路。

另一種是表演鋼叉時,動作驚險,且有很高的難度,觀眾紛紛躲避,自然為後邊各檔會,打開了一條表演的通路,所以叫開路。

開路起源於過去農村揚場(撒穀子)所使用的三股叉(木製),開路表演時用的道具和表演動作,也都是由此演變發展而來。

在表演開路時,沒有確定數目的演員。但必須有5個鬼,而且個個都要裝扮成類似京劇的臉譜,俗稱開路鬼(也類似或稱開路神)。

其中有一個大鬼,頭戴大額子。4個小鬼都蓬頭散發,身穿不同顏色的褶子衣,下身穿紅彩褲,腳下是黑薄底靴子。他們走在迎神隊伍的前麵,行進時也要走在前麵。他們的名字分別是:獨角鬼、短命鬼、地理鬼、鴛鴦鬼和油溜鬼。

一般開路演員的服裝多用青色:青緞靴、青緞靠、彩褲係絲絛及虎皮戰裙。但在表演時為了展現各自的絕技,他們常常赤膊上陣。

演員在表演鋼叉時,有扔叉、接叉,使叉柄在胳膊上旋轉,由左臂擲於右臂,或挪於空中等動作。

開路的表演套路也非常多,由單腳下擲過者稱騙馬,由雙腳下擲過者稱雙騙馬。一手按於胸際,使叉在胳膊與胸之間旋轉,稱為單抱月。使叉直立,由左臂經脊背滾到右臂,稱秦瓊背劍。

除此之外,還有盤時串腿、風擺荷葉、連環翅子、十字披紅、玉帶橫腰、旱地拔蔥等。也有雙人或多人表演的對扔、對踢、對接等動作。

開路走會時都有一文場配檔相隨,一個單皮、一個堂鼓。兩副鐃、兩副鈸,行話叫“八扇銅”,外加一個小鑔鍋。

過去開路經常表演的故事有:

目連戲中的《目連救母》,這是一出大戲,也是一個典型的佛教勸善行孝故事。

《五鬼鬧判》的故事,說的是陰間崔判官是個霸占民女的好色之徒,後被五鬼打得一塌糊塗,由此演出了一場《五鬼鬧判》的喜劇故事。

還有一出《五鬼捉劉氏》,因為這是一個帶有迷信色彩的傳說,解放後就沒有人再演了。

由於在開路中表演鬼的故事,所以皇會中沒有開路。開路也不能進宮表演,更不可能禦前討封。但開路在民間則大受歡迎,如過去廚茶行(飲食業)組織的開路就大有名氣。

當年,開路會的地方有地安門、北新橋、安國寺、西鐵匠營、鞭子巷、琉璃廠、黑窯廠、東安門、豐台房家村、下葦店、塔河等。其中地安門的開路最早也最出名。

在一些書和資料中都有對開路的詳細記載,其難度之高,危險係數之大,非有真功夫,是不能隨便去玩的。所以,一般人決不以此為生。

五虎棍

五虎棍起源於宋代,共分為四大類:一是“式架棍”,又叫“五虎打路”;二是“少林棍”(帶武術),又稱“五虎少林”;三是“藤牌少林棍”;四是“跟頭棍”。

五虎棍表演的是趙匡胤大戰“董家五虎”的故事。

相傳宋朝時,董家橋的董員外有五子一女。這五兄弟每人使一條齊眉棍,練就一身本領。但他們橫行霸道,無惡不作。由此經過的行人都要留下過橋費。

一天,趙匡胤由此橋經過與五虎打了起來。恰巧鄭子明挑著油挑子經過,路見不平,也與五虎打了起來。趙匡胤用的是“皤龍棍”,而五虎用的是“齊眉棍”,所以從此便有了“五虎棍”。

由於趙匡胤、鄭子明、董家五虎都使棍,所以在五虎的表演中,有單練、對練、群練等。其主要套路有:三抽、三捂、三月子、二龍頭、十八棒等。

五虎棍的表演,也有文場和武場各自輪換進行的,有的會檔文場分兩組,表演有輪換上場擊鼓奏樂;武場也分3組輪換上場。

據資料記載,其表演套路為72套,除散打套路外,還有多達420個定式。其中以五虎打路為主要套路,使用的棍棒都是木製的。而少林棍除用棍棒外,還要用真刀真槍等十八般兵器表演。

在“內八檔”中,刑部和翰林院都有五虎少林棍。當年在蘆草園、人河莊、內西華、西河沿、雪池、弘善寺、東直門羊管胡同、德勝橋、豐台後泥窪、劉林、門頭溝的大峪村、琉璃村、北京城內的海慧寺、羅家園及永樂同春老會等,都有五虎少林棍。時至今日,京城各區縣還有眾多的五虎少林棍會檔。

早在清乾隆年間,享舉京城內外的是“六郎莊五虎棍童子會”,後來會名又稱“允祐萬善老會”,允祐為康熙皇帝的第七子,即淳慶親王。

允祐非常喜歡香會,為此他後來成了允祐萬善老會的會頭。該會由於是皇家親王主管,勢力和名聲可想而知。

參加此會的成員,一般都是不超過十二三歲的兒童。在村中慈玉宮的東跨院內,每天由教習教練棍術。慈王宮殿內還擺置著允祐親王賜給童子會的半份鑾駕,供巢上擺放著金絲楠木佛龕一座。龕中供奉九天娘娘神像,兩側擺置鑾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