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子會分為文吵子和武吵子。文吵子一般隻有演奏,由一個丹皮鼓、四副鐃鈸、四副鈸、一個旋子、一個小鑼、一副小鈸、兩個海笛、一麵堂鼓等樂器組成。
武吵子則要增加兩麵大鼓,一般是演奏與舞蹈相互配合。“七鼓三”、“倒將袍”、“十棒鼓”、“入海樓”等都是吵子演奏的最常見的曲牌。
吵子是一項大型表演,由打擊大鼓、鐃、鈸等響器和舞蹈配合演出。演員人數多,而且都是年輕力壯的男子。要求表演時動作幅度大、速度快、節奏鮮明、聲音響、氣氛熱烈、振奮人心。吵子的特點是立而觀看、震耳欲聾。
當年聞名一時的吵子會有門頭溝區的塔阿和千軍台。
胯鼓
胯鼓會供奉的祖師爺是雷神。胯鼓會又稱為大鼓會或鍋子會。
走會時胯鼓會一般都作為殿後,胯鼓分為兩類,文會和武會。
文會一般有8至10麵大鼓,8個“沉子”(比一般銅鑼厚一點的小銅鑼),4對花錢。
武會又叫花鈸大鼓,或稱大鼓帶花鈸。增加了24對花鈸,表演時很有氣勢。而且武會的表演有對鈸、串檔對鈸、花鈸毛巾、大筐籮、反串跟頭,蠍子爬等等,比文會要活潑歡快得多。
胯鼓所用的鼓直徑有1至3尺,1尺多厚,比普通的鼓大,表演時用一條寬布帶把上嵌鐵環的胯鼓挎在脖子上,左手扶鼓,右手用鼓槌擊鼓(胯鼓隻有一個鼓槌)。技巧以鼓點的快慢、輕重和變化敲擊部位來體現。
十二三歲的兒童是胯鼓會的主要表演者,上場者是兩行12人,每人手拿小釵1對,兩旁分裂著8至10麵大鼓,一般由年輕的壯漢挎上鼓擊打,兒童翻跟鬥,打把式,兩人對擊花鈸。
花錢表演的有稱為“三、四、六、八、九鍋子”、“九毛兒”、“拜塔”、“拜觀音”、“擺山子”、“走月牙”等十幾套路數。
大鼓的鼓點大約有40餘套,包括開門鼓、戳槌三參、冷點、鬼叫門、震天雷、震地雷、慢三褪、小鬼推磨、喜鵲登枝(梅)、五馬上橋、三虎回山等。
表演胯鼓要求具備紮實的基本功。一般小孩從八九歲便開始練花鈸,十二三歲就可以參加演出。年齡稍大,就隻能去打鼓了。走會時表演者擊打、翻滾等動作要靈活,小孩打鈸排成祝福的詞句,另外還有筋頭表演也是多種多樣,各具特色。
白紙坊、角堡、坡頭南街、中頂、張家路口當年都有胯鼓會。可惜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旱船會
旱船又稱“跑旱船”,古代稱“旱劃船”,是16檔會中為廟宇神佛從水路運送錢糧的。自古傳說水都屬龍王所管,因此旱船會供奉龍王爺為祖師爺。
旱船會主要表演的故事情節是白蛇水漫金山寺。其主要人物有白娘子、小青、許仙、法海等。
跑旱船的曆史最早是唐代出現的,根據資料記載,北京的跑旱船可能與運河有關,而且北京的旱船會是到清代才有的。
旱船是由竹木紮成的一隻船形架子,外麵由綠布罩起。內扮成旦角,腰間有兩個鉤子,將布船鉤起,一邊唱歌,一邊舞蹈。一人做艄公、扮醜角勾白鼻梁,帶髯口,在旁搖櫓,做水上漂蕩之狀。
有的旱船還要在船的頂部設船篷,以戲曲故事或花草進行點綴,船身也蒙布彩繪蓮花等圖案。
旱船在民間香會中,有時也和小車會一起走會。所謂旱船即陸地行舟為戲。演唱時詞曲有《小拜年》、《姑娘標》、《繡門簾》等。
旱船表演的套路很多,個人的表演技巧也豐富多彩,有泛舟、蕩舟、湧舟、轉舟等多種表演形式。
泛舟和蕩舟最具技巧和難度,也最能表現演員的基本功。
表演直行的是“泛舟”。表演曲行的是“蕩舟”,用小台步駕船迂回往複。
泛舟和蕩舟行進疾速,船卻要平穩。
“湧舟”則表現浪拍船頭,船乘風破浪的情形。
“轉舟”的表演是:駕船於原地順時針或逆時針反複快速旋轉,表現船行至漩渦時情景。這最能考驗演員的表演技能。
旱船在民間香會中是影響很大的會檔,它以故事情節生動、表演到位、速度快、動作美、道具充分等特點而深受群眾的青睞。
旱船有一隻船、三隻船和三隻以上船的多種區別,但在表演上隻有一隻、三隻兩種套路。因為多隻旱船的表演,不論其數量多少,都是以三隻船為一組,以三隻旱船的表演套路為基礎。
一隻船的套路:船身又長又寬,而且比較重,因此,一般由兩個演員駕,前麵的生角(男)是許仙,後麵的旦角(女)是白娘子。
另一個是不駕船的演員,飾船家,他頭戴鬥笠,腳穿草鞋,半挽褲角兒,白臉白須,手持船槳。
劃槳的動作就是指揮旱船行進和表演的信號。
槳動船動,忽快忽慢,有時跑圓場,有時走曲線,有時原地旋轉。有時船家還要坐在船上,邊劃槳邊指揮。
三隻船的套路:所用的旱船較小。隻有3個演員,沒有船家,每人各駕1隻船,隻是多了一個飾小青的旦角跨船,由個人表演泛舟、蕩舟、湧舟、轉舟等各種技巧,再加上集體配合中穿插跑動,行列組合的多種變化,使旱船的表演更加生動。
早年,在一些曆史資料中,如《燕京歲時記》、《一歲貨聲》、《北平指南》等書中都有對旱船的記載。北京豐台區的旱船會在北京是非常有名的。京西門頭溝區的旱船會,早年以圈門外村為代表,遍布全區,影響也很大,但現在已很少走動了。
踏車會
踏車會供奉軒轅黃帝為祖師爺。
民國8年(1919年),踏車會在什刹海會賢堂成立,會員都是八旗子弟的文人。第一任會頭名叫章慧民(家住西單橫2條),會名為“萬裏雲程踏車聖會”。
會旗為五色三角形,旗麵為黑色,字體為白色,旗褲為藍色,杆頂為金黃色的,白色的飄帶上寫有到場賀會的文武會之會名。
當年,到場賀會的各種文會和茶棚達52個,武會40檔。
其中到場的茶棚有藥王殿、孟長嶺、養山寺、水泉、櫻桃溝、南莊、西北澗、桃園縫綻、十八盤、八裏莊、陳格長、三家店、靈官殿、修道路燈、縫綻會茶棚、鬆棚茶棚、鮮花洞、大風口等41座茶棚。
到場的文會有:茶燭聖會、拜席者會、茶葉聖會、巧爐聖會、盤香聖會、茶灼聖會、獻鹽聖會、清音老會、太陽老會等。
當年到場賀會的武會有:方磚廠太少獅、慧照寺太獅、掌禮司太獅、海甸銅鈴五獅、三轉橋太獅、蔣養房九獅、東豬市太獅、白紙坊太獅、白紙坊大鼓、北新橋開路、黑窯廠開路、玻璃開路、虎坊橋秧歌、五鬥齋秧歌、樂善歌詞天平、太平歌詞天平等39檔。
到了民國26年(1937年),在東總布胡同賢孝牌又成立了一堂“尊古奪今踏車聖會”。此會開始取名叫“路前引善”,因其他會頭都不同意,後來才改叫“尊古奪今踏車聖會”。但因某些原因,此會一直沒有發展。而“萬裏雲程踏車聖會”卻因此改為“萬裏雲程踏車老會”。
當年在南城,還曾有過一個“武術踏車聖會”,因為此會從來沒有賀過,所以被稱為“黑會”。
萬裏雲程踏車聖會第一任會頭章慧民去世後,直到民國29年(1940年)前後,隋少甫先生才繼任該會的第二任會頭。
此次賀會時,賀會者每人騎一輛自行車,頭車參駕,參駕時兩人拿旗子扶著車把,車上的人往前一竄,跪在座子上。共竄三次、跪三次稱為“三參”。
早在踏車會還沒有成立時,第一任會頭章慧民就好玩自行車,他周圍有一些人也受他的影響,空閑時專練車技。逢到走會時,總在會口耍一些車上的高難動作,這一舉動深受大家的喜愛,於是就有了踏車會,為香會又增加了一個新的會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