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五虎棍會也得到了慈禧太後的青睞,因此,這檔童子會能經常在大慧寺北福寺禪村,為慈禧太後表演五虎棍。他們曾到頤和園大戲樓為太後表演,被禦封為皇會,並賜名“萬壽無疆允佑萬善五虎棍童子老會。”
高蹺秧歌
清朝中期,高蹺秧歌的表演形式基本定型,高蹺秧歌供奉文昌帝君為本會的祖師爺。
高蹺秧歌又稱快客木,也有文、武會之區分。武會體現各種驚險高難動作技巧,文蹺則以表演走場,擺山子,尤以唱秧歌詞為其主要內容。
高蹺是演員腳底下綁上三四尺高的木棍進行表演,稱為踩高蹺,又有走蹺、踩蹺、逗蹺之說。
高蹺會中的角色分“井”字裏和“井”字外。“井”字裏按天幹分為10個角色。“井”字外按地支定為12個角色。“井”字裏的字10個角色分別是:
陀頭(脖掛大佛殊,雙手持對短木棒)、樵夫(肩杠一條扁擔,腰插板斧)、賣藥先生(手持串鈴和一張膏藥)、漁翁(手拿漁竿,頭戴軟頭簽)、漁婆(頭戴花鬥笠,身披纓絡)、公子(頭戴公子帽,手持折扇)、老坐子(頭戴冠箍兒,麵色紫青)、小二哥(手持紅纓鞭,臂挎荊筐)等。
除此之外,還有打鑼打鼓的4個人,他們是秧歌會的伴奏者,他們以鑼鼓點的變換來配合表演的內容。這4個角色又有“文鑼武鼓”之別和“醜鑼俊鼓”之分。
“井”字外的12個角色一般都由青年男子裝扮,隻有小二哥由男少年所扮。全部角色中基本以漁翁、陀頭、樵夫、打鼓的為正麵角色。表演時所代表的人物均為曆史上的英雄豪傑,其餘的角色一般均是被人們針砭的社會生活及曆史典故中的醜惡形象。
從表演形式上說,高蹺會都有固定的角色、一致的名稱、特定的服飾、油飾的臉譜、固定的道具。角色多為戲劇人物和傳說中的山精水怪。扮相為古裝人物,臉譜和戲劇人物相似。各會的角色、服飾、表演、動作都是高度定型和一致的。
高蹺表演時的伴奏比較簡單,一般隻有花鼓、小手鑼,打出“亮登強”的節奏。但其表演各有其特色。
武會主要以各種驚險高難動作為特色,有劈叉、摔叉、打旋風腳、翻跟頭、拿大鼎、蠍子爬、鷂子翻身等各種動作。還有兩人一組以走小場為主的套路,如單腿跳、拜四方、蘇秦背劍、過高凳、走獨板橋、疊羅漢等。
在高蹺表演一男一女(男扮)對舞的小場中,每個角色都有其絕活兒。其粗中有細,則柔相濟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文蹺的主要形式以走場、擺山子、演唱秧歌唱詞唱段為主要內容。高蹺秧歌的演唱曲調源自明代的高腔,這種高腔是在江西太陽腔、安徽青陽腔的基礎上,在北京地區以至全國形成為一聲腔體係的。
北京各地區的高蹺秧歌沒有大的區別,但都有本身的特點。一部分秧歌會,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常在廟會進香時表演。
地秧歌
地秧歌是不上蹺的純秧歌,與高蹺秧歌中的文蹺大體一致。地秧歌所供的祖師爺是唐明皇。
地秧歌中的角色和高蹺秧歌一樣,“井”字裏按天幹分10個角色有:漁翁(手持漁竿,身背漁簍)、樵夫(稱柴翁,肩扛扁擔)、陀頭和尚(行者扮相)、小二哥(童子扮相,手持花籃,握花鞭)、俊鼓(俊扮公子,打小胯鼓)、醜鼓(醜扮公子,打小胯鼓)、俊鑼(俊扮女子,打小手鑼)、醜鑼(醜扮女子,打小手鑼)、文扇(文扮女子,持扇)、武扇(武扮女子,持扇)。
“井”字外則按地支再加上漁婆及賣部分膏藥者(抹白鼻梁、手持膏藥旗或拿串鈴),共14個角色。
地秧歌的演出共分堆山子、走場、別籬笆、逗場和演唱。它的舞蹈動作是根據頭陀的幾套基本動作演變成64個套路,節奏明快,強弱有度,給人以美的享受。
除此之外,舞蹈表演還吸收了大量的戲曲表演技巧,以講究手、眼、身、法、步五功而形成了它特有的獨特風格。
地秧歌中所表演的走場,堆山、擺字、唱秧歌的藝術特點比高蹺秧歌顯得更加突出。
走場是所有秧歌在場地上表演時必須具備的程式。它以不同的節奏,顯示出獨特的舞姿。
堆山要在全體角色的配合下,搭成各種造型。
擺字則是地秧歌表演的一絕,全體演員在繁複的走場過程中,邊行邊舞並不時變換隊形,且利用自身所站位置形成定格,擺出一個又一個字來。
另外,北京地區當時還有一種打花鼓和邊唱邊打小銅鈸的花鼓花鈸秧歌,現已失傳。
在北京地區的香會中,最受群眾歡迎的便是秧歌會,內八檔中戶部的秧歌就時常在宮中表演。
據說,西北旺的秧歌會在北宮門封為“天下第一會”。
京西門頭溝區的秧歌會最多,大峪村的高蹺秧歌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立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初名為“京都順天府宛平縣大峪村萬福太平秧歌童子聖會”。
地秧歌則以龍泉務為代表,稱“一心同樂秧歌老會”。
在20世紀20年代時,北京城裏和近郊的高莊、唐家墳、高碑店、官莊、趙公口“合義同善”等秧歌會都是赫赫有名的,他們經常去妙峰山走會。
當年弘寺村的地秧歌也非常有名。它的全稱是“左安門外弘寺村太平同樂秧歌聖會”。成立於清乾隆二年(1737年),已有260多年的曆史。第一次重整是在道光六年(1826年),第二次重整是光緒五年(1879年)。民國13年(1924年)時到妙峰山走會,民國14年(1925年)“重賀太平同樂秧歌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