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舉行宗教活動(1 / 3)

3.舉行宗教活動

四月初八的浴佛節

古代的浴佛節是在農曆四月初八,也稱洗佛節、佛誕節和龍華會。每年的浴佛節,佛教寺廟都要舉行紀念儀式,例如浴佛、舉行齋會等。民間的習俗則是放生和吃結緣豆,以及浴佛節前後的拜觀音求子和拜藥王活動。

佛教自釋迦牟尼創立之後,東漢時傳入中國。北京及各地修建了許多佛教寺院,釋迦牟尼的像就供奉在大雄寶殿內。

四月初八這一天各個佛寺舉行功德法會,之後即要進行浴沸活動。

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據說佛祖出生就非常聰慧,能說會走,大地感動於他的出生,於是用九龍吐水為他沐浴。這就是每年四月初八各大佛寺都要浴佛的來曆。

浴佛也象征著洗滌人心的潮濕黑暗,潔淨人的心靈。浴佛節這天,信徒可以討一些洗佛水飲用,或者食用些佛寺提供的素食,表示對佛祖的虔誠。

老北京在浴佛節還流行放生。這一天,一些佛廟的僧侶和老百姓會把自己養的或買來的小龜、小鳥、小魚帶到河邊或山野放生。

浴佛節舍豆結緣的習俗也較為盛行。這個習俗起源於元代,清朝最為盛行,據說佛祖認為人與人相識是前世結緣,而黃豆是圓的,以圓結緣,緣無缺憾。浴佛節吃黃豆於是逐漸在京城盛行起來。

浴佛節當日,民間百姓焚香拜佛後,為表示跟佛祖結緣,會將自己帶來的熟黃豆倒在寺廟準備好的笸籮裏。也有的婦女挎著香袋,挨家討“結緣豆”,大家都願意給些黃豆,一些富裕人家還會將煮好的黃豆放在自己家門口,路過可以隨意取食,表示與四鄰結緣,和諧共處。

老北京佛寺廟宇很多,四月初八這天佛教活動尤為盛行,其中以萬壽最熱鬧。

舊時,萬壽寺每年四月初一到十五有半個月的廟會,此時正是踏青拜佛的好時節,萬壽寺以柳林為特色,自然吸引了許多善男信女前來焚香拜佛。

此外,妙峰山的天仙廟、玉泉山、碧雲寺、香山等佛廟,也有各種節目可供欣賞。

白雲觀的道教活動

白雲觀原名天長觀,建於唐玄宗開元(713年~742年)年間,是道教全真第一叢林,先後改稱為太極宮、長春宮,至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正式定為現在的名稱。

白雲觀的建築格局和規模從明代沿續至今,這裏舉行的廟會大多是與道教節日的祭祀活動一同進行的。

每逢春節,白雲觀逛廟會的人特別多,大家燒香拜神,求個吉祥平安。

正月初七、初八,香客要到白雲觀祭星神,祈求一年吉祥平安。眾星之母的鬥姆元君和六十甲子神供奉在星神殿內,每尊神像前都寫著天幹、地支、屬相、年歲。香客可以去給自己的本命神,即“流年照命星”燒香禮拜。

夜間要舉行祭星大典,方丈率全體道眾鳴鍾擊鼓、誦經,屆時大殿內燃一百零八盞燈,二十八宿和蕙生燈盞分列兩旁。

在正月初九,白雲觀要為玉皇大帝的誕辰設置盛大的祈祥道場,道士們要誦經禮懺,祈求人壽年豐,國運昌盛。

當天玉皇大帝殿堂香火最盛,人們爭相朝拜。

正月十三至十七“燈節”期間道教有祭祀天官的“上元節”,白雲觀有夜廟活動,大型燈會吸引了很多人前來觀賞。

正月十八日夜,白雲觀有“會神仙”的活動。據說這一天天仙真人會下界給道教真人邱處機賀壽,如果誰有幸可以見到,就會福壽無疆。

所以,這天人們齊聚白雲觀。

正月十九上午,盛大法會在觀內舉行,觀外還有攤販出售各種玩物、小吃、扭秧歌、踩高蹺、耍獅子、龍燈、跑旱船、賽馬射箭、作樗蒲戲的,使人們的節日生活更加豐富。

近代回族與伊斯蘭教的活動

伊斯蘭教發源於阿拉伯,約在遼代傳入北京,回族民眾是主要信仰者。

民國時期,孫中山倡導民族統一,回族在政治上取得了平等的國民地位,其信仰的伊斯蘭教在北京的影響也日益增大,各種伊斯蘭教民眾團體也蓬勃發展。

1912年,北京第一個具有廣泛社會基礎的回教民眾團體——中國回教俱進會成立了。該會是北京牛街禮拜寺阿匐王寬發起組織,推舉北京政府教育部次長馬鄰翼為會長,王寬為副會長的一個民間組織。理事包括回族上層人士,政教軍警工商名流。

中國回教俱進會在全國有分支機構,20世紀20年代開展的政治活動,傾向於孫中山領導的民主政治運動,曾策應支持北伐。該會的宗旨是致力於民族宗教事業的發展。

1931年,該會又在牛街自治公所內成立了回教正俗儉樸會,為推動北京地區回族民眾的移風易俗作出了貢獻。中國回教俱進行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被迫解散。

北平回民公會是在京影響比較大的又一家伊斯蘭組織。該會於1928年在教子胡同清真寺成立,是中國最早以回族命名的民眾團體,主要致力於北京地區的回族社會宗教文化事業。

1933年5月20日,回民公會與中國回教俱進會共同發起回教難民救濟會,設立七處救濟所,安置難民數千人。

這一年,兩會還在牛街地區舉辦了婦女教義講習會。

1934年起,該會在北平市廣播電台舉辦每周一次的伊斯蘭教講座,從而在中國首創了電台傳播伊斯蘭教的先河。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地區穆斯林民眾人數在伊斯蘭教團體的推動下呈上升趨勢,清真寺院也有所增加。

牛街禮拜寺是北京地區最為著名的清真寺,始建於996年,明清兩代進行了大規模修葺擴建,成為北京穆斯林主要居住和活動的中心。

這座清真寺融合了中國民族建築特點和伊斯蘭教建築風格。寺內有新月樓、禮拜大殿、梆歌樓、望月樓和碑亭等主要建築。

全寺的中心建築是禮拜大殿,殿內莊重肅穆、寬敞華麗,可容納千人以上同時做禮拜。

此外,建於1356年的東四清真寺也是馳名中外的古寺。寺內藏有珍貴的伊斯蘭教圖書資料,其中現存的《古蘭經》是元朝穆斯林學者的手抄本。民國時期兩寺都幸免於難,但是因經費缺乏無力整修,一直勉強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