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每年節定期開放的廟會(1 / 3)

2.每年節定期開放的廟會

前門關帝廟

前門關帝廟,俗稱“老爺廟”。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8年)正月,位於正陽門外,緊靠城門洞西側。明、清兩代,本在甕城之內,民國二年(1913年)甕城拆除後,才露於市麵,清代每逢舊曆初一與十五,各開放一天,後來為維護治安,改為正月初一一天。

前門關帝廟規模不大,但頗有來曆。據民間傳聞,明成祖親征漠北時,見大軍前沙濛霧靄中,有一神將為前驅,美髯長袍,刀杖白馬,仔細一看,原來是關公。

另說,當時城中一白馬,每日站在庭中,不吃不動且氣喘流汗,成祖回師北京後,則止。

有人說這是關公助戰時所乘白馬,成祖聽後很高興,每所5月13日,派太常寺上官行禮。而且,隻要國家有災難,就去關帝廟上香。至此,關帝廟名聲遠揚。

還有一說,關帝廟內的關帝像是明世宗時大內的舊物,後來經大相士占卜,說此像主凶,同時也對前門的關帝像占卜,結果算定此像主吉,皇帝便將兩像對換。天下臣民不知其底細,以為是皇帝所賜,因此紛紛上香、拜祭。

前門關帝廟的“關帝簽”也比較聞名,有“第一靈簽”的說法。清末民初時,每於開廟時,廟裏廟外,坐滿了道士,手抱簽筒,接待香客的有上百個攤位。

關帝廟屬道教廟宇,廟會期間,廟外左右有臨時集市。除了有燭出售以外,還有各種“吉祥物”和少量雜貨。

財神廟

財神廟位於廣安門外六裏橋西南。又名五顯財神廟。對於財神廟的由來和供奉的神靈,人們爭議頗大。

有一種說法,清康熙年間有伍氏兄弟三人,皆綠林豪傑,後來又獲得其他二人的幫助,死後,被鄉下人於清乾隆元年立祠供奉。

還有一種說法,五顯財神是明代都天威猛大元帥曹顯聰、橫天都部大元帥劉顯明、丹天降魔大元帥李顯德、飛天風火大元帥葛顯真、通天金目大元帥張顯正。

他們生前俠肝火膽,扶貧濟困,樂善好施。死後被明英宗於天順二年(1458年)敕封為“五顯元帥”,建廟奉祀。

財神廟曾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和清高宗乾隆年間,兩次重修。

據說,當年財神廟外有廟場,立有高大的牌樓,廟內有戲樓。在正殿外,有兩株參天的百年古樹及建廟修葺的石碑,但是,因年久失修,到清末該廟隻剩一層殿,殿中僅剩五座泥塑。

每年舊曆正月初二及九月十五至十七都有廟會,而且最熱鬧要屬正月初二這一天。人們紛紛來此爭燒頭股香,據說,這樣可以吉祥如意,財星高照。

宣武門菜市口以及廣安門門臉等要路口,均有牲畜拉的敞車、小毛驢等交通工具,供香客們乘坐。無論貧富坐敞車、騎毛驢均可,即使平時坐包月洋車、汽車的有錢人,到了這天也要坐坐這原始化的交通工具,以為娛樂。

由於廟小人多,廟內外甚是擁擠,很多人沒有辦法擠到殿內,隻得將香投入院內香池子裏,當然更不能下跪叩首,以免被眾人踩死。甚至有的連院子也擠不進去,隻好在山門外燒香拜祭。

廟內外,僧、道攔路化緣,要求香客們布施的極多。

西配殿為“借元寶”之處,香客們用現鈔買來金銀紙糊的元寶,謂之“借用”,來年發財須加倍償還,以取吉利。

廟的四周有香攤,還有大廟會所特有的風車、氣球等。除此之外,人們在回家時,都要買些蝙蝠和“福”字,預示“帶福還家”。

20世紀50年代後期,廟會停辦。1987年下半年,因興建西南三環路與京石公路相交處的六裏橋立交橋,該廟遂被拆除,隻有古樹存留下來。

三忠祠

三忠祠於明孝宗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建於東便門外的景忠山,祠內奉祀諸葛亮、嶽飛、文天祥三位忠臣。明代統治者把“三忠”載入了國家祀典,並鼓勵戍邊將士,殺身成仁,舍生取義,膺義而履忠。

“三忠”有喻人“景行仰止”之意,正因如此,明廷才將建有三忠祠的山名更改為景忠山,並逐漸使其成為統治者進行思想教化的一個重要活動載體。在景忠山的寺廟古建中,三忠詞是唯一反映儒家文化的寺廟。

三忠祠供奉的三位忠臣良將都是人們敬重的某一時期的精神偶像: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隱居湖北襄陽隆中。

他留心世事,學識淵博,被稱為“臥龍”。他曾五次出兵攻魏,爭奪中原。建興十二年(234年),病死於五丈原軍中,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成為曆代忠臣良將學習的典範。

嶽飛(1103~1142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人,南宋抗金明將,北宋末年從軍,任下級軍官。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兀術渡江南犯,他移軍廣德、宜德等地,堅持抵抗,在江南軍民的反擊下,金軍披迫後撤,他指揮攻擊金軍後隊,收複南京、襄陽、信陽等六郡,大敗金軍。

文天祥(1236~1283年),江西人,南宋大臣、文學家,初時官任刑部郎官。宋德祐元年(1275年),聞元兵東下,他在贛州組織義軍,保衛臨安。景炎二年(1277年)被俘。

元將用盡辦法勸降,都遭到拒絕,並作《過零丁洋》詩以明誌,後被元軍殺害。

文天樣在獄中所作的《正氣歌》被後世傳誦,有《文山先生全集》存世。

在曆經6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景忠山三忠祠有過兩次落架重建和七次大規模的修葺。

鹹豐五年(1855年),三忠祠進行了最後一次修葺,此次是由當時遷安知縣上書工部後修繕的,修繕後的三忠祠麵闊10米,進深6.6米,麵南背北,單簷灰頂,從建築規製和規模上均比前朝有了很大的提高。

每逢初一、十五以及三位忠臣的壽誕、殉國之日,本地官員、駐地守軍以及各方誌士仁人,都會到三忠祠焚香禱告。

受環境薰陶,如有外族入侵,這裏的僧人便挺身而出,本著“殺惡即是善念”的佛門大慈,參加到抗擊侵略者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