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月定期開放的廟會(1 / 3)

1.每月定期開放的廟會

土地廟

土地廟始建於元朝,位於宣武門外下斜街(原名槐樹街)南口內路西。原有大殿三層,從有廟會起,隻剩前麵一層殿,內供土地爺、土地奶奶,後麵兩層殿則由一工廠租用。

前清時期,土地廟開廟的時間為舊曆每月逢三(初三、十三、二十三)。民國後改為陽曆每月逢三。土地廟為京城五大廟會之一。

清末民初,土地廟內仍有香火。20世紀30年代以後,逐漸轉化為純商業性的集市。該廟因地處外城,與左安門、廣安門接近,故廟期很多農民前來購物。古人曾有詩雲:“柳鬥荊筐廟市陳,鴿市花廠點綴新。綾羅布衣皆出賣,往來皆是購物人。”

據《燕京雜記》載:“月之逢三日,聚於南城土地廟,凡人家具用等物,靡不畢具,而最多者,雞毛帚子,短者尺餘,高者丈餘,望之如長竹茂林。”

土地廟本身不大,但市場範圍大,經營者固定,每個商販們都有固定的攤位。

土地廟的廟會期間,豐台一帶的“花兒匠”,都用排子車拉著各種花草到此集市。而且上香求簽的人也不少。

花市

花市廟會,位於崇文門外西花市大街火神廟。火神廟,正名火德真君廟,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

清代,火神廟在農曆的每月逢四(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廟會,到1922年,將開廟會時間放為陽曆逢四。

後來,火神廟香火斷絕,廟會遂演變為純商業性的集市。但火神廟仍一直是花市集的中心。

花市集的花有兩種,老北京人謂此“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是假花;另一為鮮花。但花市集主要是因假花而得名。

清末以來,假花生產、銷售的中心地點是東花市大街。凡經營此業的,都前設門市售賣,後設作坊製造。

東花市一帶,北從小市口兩側,中下頭、二、三、四條直至虎伯勞口;南從南小市口兩側上下堂子、上下寶慶、上下鍋腔、上下唐刀直至元寶市,多數家庭都從事這種假花的生產。

據抗戰前不完全的統計,以上各街市有多達1000多家經營花業者。

此外,東花市一帶,以灶君廟為中心,僅這半條街就設有接待花行客商的旅店十幾家,為客商提供方便。

清末民初,花市集較為繁盛。但假花之市依然在午前集市,地址限於羊市口以東,即東花市。每天淩晨,賣花者便將插滿五彩繽紛的綾絹絨花的花匣(用細秫秸和竹蔑穿成板狀,插於長方形匣壁,外糊東昌紙或麻呈文紙)放在板凳上,供大家購買。

遠近花客趕市躉貨,不僅僅是細絨絹成朵花,連通草、綾緞、紙製的大路貨,為運輸攜帶方便,都大部購買半成品,運回去再分類攢成整花出售。

花市集的假花,除了在北京地區銷售外,還遠銷蘇杭,甚至在巴拿馬也占有一定的市場,外國朋友稱這裏的花為“京花”,並將其當做帽飾,固定在帽子上。

當時,無論是年輕的小姑娘,還是年邁的老太太都以頭花為裝飾。辦喪事,用於吊唁的花圈、花環,靈前的供花、靈花都來自花市,由此可以看出,當時花業之盛非同小可。

鮮花市設在西花市西口路南的黃家店胡同裏,這是一條曲折狹窄的小巷,內有一廣場。

集日,花農、花販們從草橋或左安門一帶把花木用圓筐肩擔或用排子車拉到這裏售賣。一年三季,除寒冬臘月外,這裏都是滿月錦繡,花籃撲鼻。

舊曆年前,花農們會把在溫室裏精心培育的早熟品種迎春、海棠等運來展銷,供人們買去裝點節景。

同時,住在黃花店的住戶也都喜歡種植各種奇花異草,每逢集日,擺列於大門外邊,供遊人們欣賞。

花市大街的其他店鋪也很多,西花市包括上四條一部分店鋪在內,布鋪、百貨線店等“洋廣雜貨店”共有三、四十家。

不過,這裏更多的還是小吃飲食行業;至於醫、卜、星相的攤位,飲事用具、瓦木工具等也是應有盡有。

由於當時京師養鴿子的人多,所以花市集的鴿子市也應運而生,所售鴿子種類很多,鴿市也非常興旺。除了鴿子外,還有賣各種鳥、金魚,秋天賣蛐蛐、蟈蟈、油葫蘆的玩物市場。

解放後,花市集曾成為長期固定的集市。

白塔寺

白塔寺原名大聖壽安寺,始建於遼代壽昌二年(1069年)。位於阜成門大街宮門口以東路北。因寺內有一座巨型藏式佛塔,故俗稱白塔寺。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白塔寺遭雷電擊毀,明天順元年(1457年)奉敕重建,賜額妙應寺。民國元年(1912年)重修。

白塔寺廟會每月有六天廟會,原為舊曆每月逢五逢六開市。民國十一年(1922年)改用陽曆五、六兩日。解放後,土地廟廟會停辦,花市改為長期集市,故白塔寺改為逢三、四、五、六日開市,每月有十二天廟會。

白塔寺規模很大,庭院寬闊,殿堂嵯峨,中軸線上有山門、鍾鼓樓、天王殿、三世佛殿、七世佛殿、配殿,最後是塔院,院正中是白塔,四角各一亭,塔前有“具六神通”殿,此殿是白塔寺唯一沒有受到破壞的殿,佛像佛龕法器俱全。

清末民初,廟會期間東起馬市橋,西至宮門口西岔,馬路兩旁都是吃食、耍貨等地攤和肩挑小販。宮門口迤西路北有十幾家估衣鋪在門前設攤吆喝賣貨,路過的人無不駐足觀賞。

白塔寺門前有賣冰糖葫蘆的,賣衛青、心裏美水蘿卜的,也有賣大掛山裏紅的。

廟內頭院東側為賣山貨日雜用品的地攤,西側是賣年糕、切糕、豆麵糕、江米藕的攤棚。

廟的二院曆來是民間戲曲的場地,先後有評書、大鼓、相聲、戲法的棚子。

20世紀30年代,大殿石欄上有付士亭的樂亭大鼓和侯五德的梨花大鼓。石欄下邊擺滿了豆汁、豆腐腦、炸丸子、炸豆腐的小吃攤。

二院東側多是高攤,上支布棚,左右連成一片,能為遊人遮風擋雨。這裏售賣衣服鞋帽、洋襪子、梳頭蓖子、假頭發、化妝品、花樣子、絨花絹花。玩具攤上擺滿了戲劇花臉、大頭和尚、小馬鞭、木刀木槍、小鈸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