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每年節定期開放的廟會(2 / 3)

1976年,三忠祠受地震的影響,損壞嚴重,但如今複建方案已出台,不久以後,一座展現曆史文化內涵的三忠祠將會重新屹立於景忠山顛。

廠甸和火神廟

廠甸本是和平門外南新華街路東的一條小街,僅有不到十戶人家。每到春節,與廠甸毗鄰的琉璃廠東西街口、南新華街和北新華街街口、呂祖閣、玉皇閣、大小沙上園的攤販都聯成一片,成了一個大集市。所以,它屬於典型的春節集市。

這一帶遼代稱為“海王村”,金代改稱“海王莊”。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擴建外城時,因為在此設了官辦琉璃窯,故改為琉璃廠廠甸。清代琉璃廠遷至遠郊西山,而璃璃廠和廠甸的街名卻保留下來,並發展成為集市。

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6年),廠甸集市興起,後一直很興盛,延至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

其廟會的確切地點,分為三期:庚子(1900年)以前,重在窯廠及土地祠;庚子後,移於香廠;數年後,又移回原地。

辛亥革命(1911年)後,該廟市逐漸龐雜紛然,民國七年(1918年),經當時市政當局進一步組織、規劃後,正式規定每年舊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以廠甸和附近的海王村公園(1917年建,現為中國書店)為中心,舉辦大型廟會集市。

在此之前,廠甸廟常常舉行宗教活動,且香火旺盛。廟會期間,展銷文玩、書畫的人很多。

民國以來,琉璃廠一帶的古玩市場開始興盛,海王村公園水法池前的廣場還開辟了茶社。茶社四周隨之繁衍的各色北京小吃,也應有盡有,生意興隆。

廠甸店還出售兒童的吃食玩物,其兒童玩具的數量是數不勝數。除此之外,在海王村公園北園北麵的小胡同裏是專賣各種風箏的地方,風箏種類繁多,做工精細,任人選購。

1960年,因自然災害影響,廠甸集市中斷。1963年春節,廠甸集市恢複,據統計,最大規模一次集市,有貨攤750多個,遊人400多萬人。“文化革命”後,廠甸集市停辦。

火神廟建於明代,位於和平門外東琉璃廠路北,屬道教廟宇。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修。民國以後,辟為“文化商場”。

平日隻有博久書局、同善堂、文彙閣等幾家書局在此租房營業。曆年春節期間,廟內罩棚下擺滿了珠寶攤、古玩攤、玉器攤和書畫攤。

當時,北京的金店、首飾樓、玉器鋪大多開設在前門外廊房頭、二、三條及珠寶市一帶,每逢廠甸廟會,都在火神廟擺攤,人們稱這些攤子為“紅貨攤”。

據說,有兩年連東交民巷外國人開的鑽石行也來設攤。還有些人把珍藏了很久的奇珍異寶也擺在櫃台上。有名人字畫、碑帖、金石、陶瓷、古玩、印泥,尤以玉器、鑽石為多。

相傳清末時,竟有花幾萬兩銀子在這裏買過翡翠搬指、翎管的。當年許多王公貴族婦女及富商外賈也來光顧,不過很少有當場成交的,一般都要廟期過後,雙方再進行交涉。

解放後,火神廟改為北京市第四文化館,現為宣武區文化館。

白雲觀

白雲觀被稱為“天下第一觀”,位於西便門外迤西約一裏。它既是全真道教十方叢林的第一林,又是全真龍門派的祖庭。白雲觀廟會正月初一至十九日開放,十九日下午關廟門,為期十八天半。

白雲觀的前身是唐玄宗為“齋心敬道”,於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建立的天長觀(在今白雲觀以西高地)。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曆史。

金正隆五年(1160年),北方契丹族南侵,天長觀遭到兵火焚毀。金大定七年(1167年)重新修葺,於大定十四年(1174年)竣工,並建立了道教叢林傳戒製度,同年改稱“十方大天長觀”。金泰和三年(1203年)改為太極宮。

據說,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至西亞,曾問終南山全真派道士邱處機(長春真人)治國安邦之道。邱直人進諫,要統領天下,首先應體察民情,取得人心。

元太祖認為言之有理,立刻封邱處機為國師,命其統領北方道教,入居太極宮。但因當時連年戰火,太極宮殿宇均已殘破,邱處機便與諸弟子積極募化,興工修葺。三年後,殿宇煥然一新。

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諭旨改太極宮為長春宮,邱處機遂在此演教,立龍門之宗。這是白雲觀在曆史上最興盛的時期。

邱真人羽化後,他的弟子尹誌平(道號清和)為供奉其師遺骨“乃易宮之東第為觀,號曰白雲”。

元末,因受兵火影響,長春宮被毀。明永樂初,打算對其重建,但基址不明,遂即修繕了近在咫尺的白雲觀。以葬邱真人的處順堂為前殿,又修建了後殿和廊廡廚庫及道侶藏修的地方。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正式改稱“白雲觀”。

明末,又對白雲觀進行了多次修葺,並先後擴建了三清、玉皇閣、鍾鼓樓、長生堂和施齋堂。

清初,任白雲觀主持的龍門第七代宗師王常月康熙皇帝非常器重,康熙為太子時便在王常月傳戒期間受了方便戒,在此期間,曾對白雲觀又一次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和擴建。

現存的白雲觀基本上是清代王常月方丈在位時重建的,體現了清代道觀的規製。

白雲觀分為中、東、西三路。

中路——中軸線上依次為題有“洞天勝境”的牌坊、山門、窩風橋、靈官殿、玉皇殿、老律堂、邱祖殿。

殿後是方丈院,正中有樓閣一座,上為三清閣,東邊是藏經樓,珍藏正統道藏,西邊是望月樓。下為四禦殿。

西路是祠堂、八仙殿、呂祖殿、元君殿(娘娘殿)、元辰殿(星神殿)。

舊時,觀西有養老院,共有十幾個道士居住。此處還養些施主們放生的牲畜和禽類。東路為南極殿、火神殿、真武殿、齋堂。據說還有所謂“瓷碗山”,即道士們於各地雲遊時,檢來的名貴古瓷。

“雲集園”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位於廟宇後麵。院內以三個庭院連結而成,遊廊迂回,假山環繞,東山有“友鶴亭”,西山有“妙香亭”、“雲華仙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