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喪葬4
【鏈接】袁世凱的喪葬大禮
1916年6月6日,倒行逆施的袁世凱多行不義,最終在憂焚中自斃。第二天,袁世凱的遺體頭戴平天冠,身穿祭天大禮服入殮,北洋政府致哀,除下半旗外,還禁止民眾娛樂活動一天。
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國務院拔款10萬銀元作為袁世凱的喪葬費,袁世凱大殮後在中南海停靈,其子袁克定揮金如土,袁世凱的喪葬禮極度鋪張浪費。
靈堂設在懷仁堂內,門前搭了一座鮮花紮成的牌坊,新華門外另紮成三座素彩的牌坊。駐京軍隊按日分班到新華門外舉槍致敬,披麻戴教的家屬則在懷仁堂守靈。
靈棚內,袁家從廣濟寺、拈花寺和戒台寺三處各請來15位和尚,均穿繡有磚紋的紅色袈裟,誦念“禪門”經典。
另外,還從雍和宮請來喇嘛,帶著大鼓、大鑼、大喇叭以及其他的吹奏樂器預備法事。
當然,白雲觀的道士也不可少。他們身穿繡團花緞子道袍,每天早、午、晚更換道袍。道袍分黃、紅、綠三色。除了中間三位法師外,其餘12位道士穿的道袍,繡花圖案分為六種,每兩人一種,十分華麗。
在停靈的21天裏,五棚僧道輪流前來誦經,到做七的日子,則五棚僧道全到,一時間鼓號齊鳴,笙管齊奏,喧鬧聲不絕於耳。
喪禮處向冥衣鋪定製了高大的牌樓、享殿、輪船、汽車、馬車、紙人以及各種日用器皿等冥器,另外還定製了用鬆樹枝葉製作的鬆鶴、鬆鹿、鬆亭、鬆人、鬆匾等,價值數千元。
懷仁堂袁世凱的靈堂內掛著長約二三丈的袁世凱的銘族,由整幅紅鍛縫製而成,上麵鑲著金字寫成的“大總統”字樣,表示其官銜。
袁世凱出殯時的路線是:從懷仁堂南出新華門,往東,過天安門,向南,過中華門,出正陽門(前門)到京漢路車站(即西車站,後稱前門車站)。
袁柩先上32人小杠。黃緞生龍紋棺罩在棺上,金頂。32個杠夫穿緙絲鑾駕衣,黃套褲,青布靴,頭戴雞翎帽。
棺前、棺後都有身穿孝服的“響尺”二人,一手持一根長約一尺的細長黑漆的檀香木棍,另外一隻手用一根小木棍敲打作聲,用來指揮杠夫的腳步。
為避免棺罩上的金頂搖晃,杠夫用四根黃色絲繩拉在杠的四角上,名為“拉幌”。還有四人,手持丈許木杆,上有小旗,稱為“撥旗”,分布在袁柩四角行走,負責拔除路上遇到的障礙物。另有各背一個二三尺高的凳子的四人,負責靈柩在途中停留時,用木凳墊靈柩。這樣,此杠多達40人。
起靈前,袁世凱的家人,親屬都要在靈前行三跪九叩禮,大總統黎元洪及官吏、清室代表也行禮。
其太太、姨太太、兒子、媳婦、女兒,甚至丫鬟、女傭都穿孝服。
按照舊京風俗,出殯前夕,喪家都會買一隻瓷瓶,孝子捧著寶瓶跪在靈前,親友及家屬每人依次用新筷從靈前供奉的祭品中夾取少許放入其中,最後用青綢一方、紅綢一方及五色絲線紮緊瓶口。據說是供死者在陰間享用的。
出殯時,由長媳捧著,到下棺時埋入墓中。袁世凱的葬禮中捧寶瓶的卻是其大太太,與清皇室的規矩如出一轍。
前有銘族、冥器、旗傘、幡開路,樂隊引導,32小杠即可啟行,抬至新華門外,小杠換為大杠,這時袁柩解去棺罩,放在金漆木凳上,移至“皇杠”上,再扣上棺罩。殯儀隊伍繼續前進。
最前麵為10麵導旗,另有武裝警察、保安隊開道,再有陸軍儀仗一個團,海軍儀仗隊一個連,後麵是儀仗隊。
喪仗隊伍前還有撒紙錢的。袁家出喪,撒的紙錢全是金黃色的,由幾輛轎車運載。
喪葬隊伍由穿綠色鑾駕衣的催押鑼聲指揮。5對鑼分插在喪儀行列中各段,鑼聲指揮隊伍的行止。
銘旌,在懷仁堂擺設,由22名頭戴雞翎帽,身穿線絲鑾駕衣,黃套褲,青布靴的杠夫抬行。
香幡24把,白緞作底,繪有各種花紋,分春、夏、秋、冬四種花樣,然後用特製的線香鑲上去,每種花樣六把。
金執事48名,身穿綠色鑾駕衣,手持金立瓜、金天鐙、金斧、金拳、三尖刀、斬馬刀、青龍刀、象鼻刀、金輪槍、金鏤槍、金傘槍等木製金漆的儀仗。
各方致送的50對花圈,由執事穿孝衣持行。
大車一乘,內放皇帝應用的各式器皿。“從獨馬”12對,執事穿青絨紅邊衣,頭戴大絨帽,手持長槍,身背弓箭,騎在馬上。
各色繡花大旗12對,又繡花片幡24把,均分黃、紅、綠、白四色,上繡日、月、星、辰、龍等花樣,每色6把。黃色大座傘3頂。兩旁有4對供有袁世凱生前衣冠、勳章等物的各色紮彩配亭。
幡傘60柄,分為黃、紅、綠、白、紫五色,緞繡,每色各12柄,由執事穿綠色鑾駕衣抬走。
和尚、喇嘛、道士各15名,手持引幡或經幢及各種吹奏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