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喪葬3

出堂

伴宿的第二天就要發引出殯,遵照陰陽先生給定的時刻,大多在上午八、九點鍾,即“辰刻發引”。大殯則在上午十點左右,即“巳時發引”。過午發引的一般很少。

發引之日的淩晨,棚匠便來拆月台,撤靈幔,並抽棚的橫席。家夥鋪的夥計也來收拾家夥。這時,靈前隻剩一張光板油桌,上邊也就隻剩下“倒頭三件”,自是一番很淒涼的景象。

發引之日,族人、親戚、世交、朋友等很早就陸續來到喪家。此時門前已不設大鼓鑼架,來賓們的到來以及在靈前行禮都不再吹奏,直到正式祭禮時才會奏哀樂。

舊時有“送殯不能空肚子”之說,故喪家必須給親友們預備些吃喝。一般隻是用四冷葷下酒,(富戶備有酒席)稍講究的還有四個炒菜。不論酒菜如何,主食都是煮麵片。

這時,發引出殯的時間也就快到了,杠房了事的和打響尺的杠頭要招呼杠伕們穿戴整齊,為發引出殯做好準備。

發引時刻一到,本家總管事者會立即告訴杠房了事的,要求出殯。這時,一定要給杠伕們一些賞錢。

杠頭得到傳話,當即到喪居門外,以打響尺的形式來召集杠伕集合。這時,專事出堂的杠伕16名,手持杠繩、抬杆,立即到喪居門口肅立,對麵排成兩行,每邊8名。聽尺,進入大門,在垂花門外肅立。聽尺,一齊進入靈堂,以一根大繩,用活扣將靈柩的四角各拴上一根抬杆。謂之“圈活繩”。圈畢,杠伕於靈堂兩側肅立待命。

照例還要舉行參靈儀式。孝子參靈要按一定順序脆於月台上。由長子打幡兒,次子抱靈牌,自三子以下皆手持“哭喪棒”。

女孝屬要另跪一行。由大兒媳或承重孫媳婦來抱“焰食”罐子(個別的有原配夫人抱的)。滿人則全部徒手參靈。

孝屬跪好後,本家總管事者便會通知門外的鼓樂參靈。各種響器按一定順序到靈前吹奏,其音哀婉,催人淚下。參靈儀式(對一般賓儀)至此也就結束了。

參靈完畢,杠頭會向本家發出“請起”的信號,並隨之打一響尺,此時,孝屬們也要高聲齊哀,靈棺也就被杠伕們抬出靈堂,即“出堂”。

寶材(已裝殮死人的棺材)被抬出來時,必須要四平八穩,不管是走窄口,還是走過道,還是上高台階,都不允許有絲毫的傾斜。其意是不要再驚擾亡靈。

出堂時,杠伕們的動作都是在其頭目打響尺的指揮下進行。如果喪居坐落在很窄的深巷裏麵,靈柩被抬出之後,要先上小杠,然後到大街上再換杠上罩。

過去宅門府第或紳商富戶家要出大殯,為了使靈柩不見陽光,不衝撞過往的神靈,一般都要用官罩將門堵上。用官罩把靈棺接出之後,一直抬到放大杠的地方,靈棺並不是放在杠上,而是要杠伕將杠抬起來去找靈棺和官罩,行內稱之為“底盤找活”。此也說明杠伕功夫之深,禮儀齊全。

起杠

起杠是發引出殯時一個重要環節。靈柩從喪居裏被抬出來,就要由杠伕上肩,開始向安葬之地進發,此稱之為“起杠”。在出殯的時候,還有換杠、上罩、奠酒(滿)、摔盆(漢)等諸多祭禮儀式。

當富戶出大殯時,一般以換最後一次大杠、大罩為正式起杠。而平民戶、貧戶不換杠、罩者,一般以出門上了小杠,就算正式起杠了。

起杠之前,出大殯者必先選擇好出靈路線,以保持其殯儀的尊嚴。要據街道、地形,采取繞路的方法緩緩行進。

當遇到特殊情況時,則要根據自家的社會地位和社會關係,而采取特殊的應對方法。

當年被馮玉祥國民軍從皇宮裏攆出的敬懿、榮惠兩太妃死後,停靈於雍和宮東邊柏林寺廟裏。

出殯時,由於這個戲樓胡同太窄,杠罩走不開,於是應這份活計的北新橋義茂杠房,便請本家事先向雍和宮主持喇嘛說好,出靈時,靈櫬從雍和宮外院東邊“慈隆寶葉”的牌樓進去,打個穿堂,再從西邊“十地圓通”的牌樓出來。

這樣,既避免了狹窄的胡同,又保持了其殯儀的尊嚴。

出殯途中,最隆重的儀式就是換杠、換罩。杠伕在換杠、換罩時,其動作神速,令圍觀者大為驚歎。其操作方法,外人很難看明白。

原來,靈柩前後底撐下邊,早已架上了橫杠。換杠、換罩時,把前邊的罩簾往起一掀,每角有兩名杠伕將罩架子往上杠起,再由十六名杠伕將架有靈柩的橫起抬起,順著大杠急速往前滑行。其餘的杠伕則抬著空杠罩,迅速地往後退。

與此同時,前邊的杠、罩將後罩簾往起一掀,緊緊對上原罩的頭部,借原罩的速度急往後退。這樣,靈柩自然就換到新罩裏。後邊的原罩就退走了。

出大殯時,換杠、換罩一般先把市內路途分成幾段,每段各用一杠、罩,其順序為從小到大。在換時,依規矩都要在十字路口大轉盤處,或比較寬闊的便道上。

正式起杠,本家長子依例要手持引魂幡跪於所有男孝屬的最前邊。長子之後才是次子、三子、長孫等皆依序而跪。

等大杠上好後(杠、罩已換好),執鞭壓差會大聲喊道:“四角扶嚴啦!”打響尺的杠伕頭用響尺往地下一指:“爺,您請盆子!”

這時,由仆役將引魂幡暫時接過來,本家長子把盆一摔,所有的孝屬此時會大聲哀哭,一片悲哀的氣氛。

揚紙錢的趁焚燒紙錢或冥器的火焰,猛地往天空揚上幾把紙錢,使之天空一片白色,散落於空中。杠頭此時再喊上幾句“加錢兒”之後,大杠就開始向墓地行進了。

一般平民、貧民戶辦喪事很簡單,在出殯時既不換杠、換罩,也不設路祭棚。隻是一付小杠一抬到底,出了堂,把靈柩往杠上一拴,杠伕上了肩就算正式起杠。

起杠之後,喪家將靈花、剩下的“亡人香”等與燒紙、冥鈔、金銀箔疊元寶等放在一起焚化,就火勢再揚一些紙錢。

本家長子把一個未經加工的“吉祥盆”一摔,杠頭再喊幾句“加錢兒”。前麵鼓樂齊鳴,後麵孝屬應聲舉哀。此時也就可以向墓地進發了。

殯途諸禮

老北京在殯葬途中也有許多禮儀,喊加錢兒、揚紙錢兒(打發“外祟”)、路祭棚、路祭桌和茶桌等最為常見。

喊加錢兒和揚紙錢兒一般同時進行。喊加錢兒是北京殯儀特有形式;揚紙錢兒則是各地普遍通用。

加錢兒是指起杠前,本家和近親等賞給杠伕杠價之外的酒錢,因此喊加錢兒不是對亡者的祭奠,目的是讓杠伕們將靈柩抬穩,不要驚動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