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組成的大“清音”隊,雙管、雙笙、雙笛,外加九音鑼等。

總統府軍樂隊,約六七十人,穿青呢製服,係學帶,奏哀樂。

大黃色彩事一座,內供“洪憲”皇帝的各一枚金印、金牌。八抬,杠夫穿綠色鑾駕衣,頭戴紅纓金邊帽。

黃、紅、綠各色彩亭12座,八抬,杠夫穿綠色鑾駕衣,頭戴闊邊黃帽。

鬆亭、鬆鶴、鬆鹿、鬆匾、鬆人等冥器48件,由執事抬送。

大香亭一座,八抬,杠夫身穿綠色鑾駕衣,頭戴闊邊黑帽。

紙糊冥器“金山”、“銀山”12對,由穿綠色鑾駕衣的執事抬送。

虎頭金牌12對(朱紅漆、牌頭上畫有金色虎頭),又金牌、紅牌12對,上漆“肅靜”等字樣,由穿綠鑾駕衣的執事抬著。

黃鷹、獵狗、駱駝、蒙古包等共12對。禽獸身上披掛紅綢彩球,黃鷹架在執事臂上,狗、駱駝由執事牽引。執事均穿綠絲鑾駕衣,黃套褲,青布靴。

八抬綠色魂轎一乘,內供袁世凱的魂牌。轎子為綠呢麵,鑲黃邊,青穗子。魂轎兩旁,各有4對提爐、提燈,點著香燭,執事提了隨魂轎行走,還有袁的衛隊百餘人護送。

雪柳48名。由48名年約10餘歲、穿孝服的少年執事手持雪柳行走。

總統府“華樂隊”七八十名,用民族樂器奏哀樂,也穿青呢製服,係孝帶子。

藍白色紮彩綢的大影亭一座,八抬,杠夫穿孝衣,內設袁世凱的大照片。

大黃色繡緞座傘兩柄,黃絲絨穗子。一人手持一柄,兩人“拉幌”。座傘之後,是袁世凱生前一匹坐騎,由侍衛牽引。

“洪憲”皇帝寶座,八抬,金漆加繪五彩花紋,四角盤龍,椅腳雕金漆小獅。又有一座虎皮椅,八抬,後隨曲柄“影傘”一頂。杠夫頭戴金邊大黃帽,身穿綠絲鑾駕衣,黃套褲,青布靴。

“小拿”48名,都是身穿短絨翻毛羔皮襖,背挎方盤的十餘歲的少年,其中24人的盤內安放袁生前愛好的古玩玉器等24件;另有24人的盤內安放的是仿照上述古玩,用各色紙糊的冥器。小拿中還不斷發出幫助孝子哭泣的“籲籲”聲。

挽聯幾十對,由執事手持行送。

執紼賓客,內有外交使節,清室代表(送到中華門止)。又有國務院總理段祺瑞以下文武官吏,武官穿軍服,文官穿黑紗馬褂和藍色長袍,胸掛白花,臂圍黑紗。

袁世凱生前的侍衛武官侍從翊衛使、文武承宣官等穿孝服,步行執紼。

白布孝幛三架,各有幾丈寬,袁克定以下的男性家屬百餘人在內步行。袁克定等各有兩個侍從扶持,並有侍從為他打扇。

80名大杠抬著袁柩。杠夫有兩班,每班是90餘名。杠夫穿緙絲鑾駕衣、黃套褲、青布靴,頭戴雞翎帽,兩班衣服分成紅綠兩色,中途換肩。

大杠後有“後護”48名,手持後護刀、後護槍、後護扇、後護星、後護拳、後護鏟、後護錘等等。

女眷送葬轎子分為三等:白布轎,無頂,坐著袁的大太太、女兒、媳婦等,四人抬,大太太後隨兩人抬的小轎四乘,坐著她的丫鬟、老媽子。藍色相間的布轎,坐著姨太太等,每轎後各隨兩人抬的小轎兩乘,裏邊也是丫鬟、老媽子。藍黑相間的布轎,坐著遠親及袁世凱部下的女眷。

以上三種轎子共一二百乘。此外,還有馬車、坐著政府高級官吏的眷屬。

西車站外,由“棚陳”及“貴壽彩子行”預先搭就藍白布素彩五門牌坊一座,三層路祭棚一座,內設大鼓、鑼架、梆點、金執事24件,各色幡、扇、牌12件。

祭桌上設有五供及豐盛的祭菜一席,焚香點燭。袁柩抬入路祭棚,擱在金漆木凳上,由執紼的國務總理主祭,文武官吏(文東武西)排隊陪祭。祭畢,改用24名軟杠,把袁柩抬到車站月台,上靈車。

這輛靈車是由清朝隆裕太後的靈車改裝而成的。車內漆了白色,車外用藍白布結成素彩。靈堂是一節花車。靈前設有五供及祭席,四周放滿花圈、挽聯,袁克定把魂節放在靈座之前。袁世凱的家屬就坐在這節花車內。

靈車之後的車廂裏放著出殯儀仗如片幡旗傘之類的東西。

列車開動時,由軍隊鳴禮炮101響。

這一天,京漢路客車停駛。除袁世凱的靈車外還特為袁家開駛了兩列車。一列車載運衛兵、消防隊、轎夫、杠夫、鼓樂、紮把匠、紮彩匠、和尚、喇嘛、道士等500餘人,還有大杠、小杠、素轎、香亭、影亭、彩亭、鬆亭、各色冥器以及喪禮處需用的家具雜物等。一節棚車專運袁生前的一匹坐騎。

另一列車是袁世凱舊部和政府高級官吏乘坐的。這兩列車在靈車後開,為方便接靈,要早半天到達彰德。

遵照袁世凱生前遺囑,袁世凱的靈柩將運往他的老家彰德垣上村入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