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喪葬2
送聖·送庫
送聖與送庫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送聖是佛、道兩教的宗教儀式;佛、道兩教在法會、道場圓滿時,都要送聖。送庫則是中國民間以滿、漢民族為主的民俗儀式。但是,由於千百年來宗教與民俗的相互融合,竟使得送聖與送庫密不可分了。
送聖有兩個意義:一是辦道場、做法事,如道教修建無上資度齋壇,唪誦《皇經》不但要奉請王皇大帝,而且要奉請佛教的釋迦牟尼文佛和儒家的至聖先師孔夫子光臨法會,圓滿時就要送聖。
二是道場僧眾或道眾唪經,每到一個階段,都給神、佛送一道疏(焚表)。道場圓滿時,要給最高的神、佛上一次總表,這次上表,叫“送聖”。
民間辦喪事,是為了給亡人在陰間建築冥府、金庫、銀庫,所以,做道場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讓亡人聽經聞法,懺悔生前罪孽,從而得到超生;而且也是哀叩神、佛施法給亡人建築冥府。
道場圓滿則表示齋主的孝心受到了神與佛的認可,為亡親構築冥府和金、銀庫也成功了。
這樣,送聖、送庫兩個儀式自然就結合在一起了。按理說,送聖是主體儀式,送庫是附加儀式,這個過程應叫送聖,但是,由於“聖”是無形的,抽象的,而“庫”卻是有形的,具體的,可以看見的,日久,送庫這個名稱就在人們的心目中確立起來了,送聖這個概念反倒日漸淡化。
送庫用的紙活以樓庫為主,其它冥品皆為冥衣鋪裱糊匠紮製的燒活。
樓庫,本名“壽生樓庫”。樓庫是樓與庫的總稱,一座樓,兩座庫,謂之“一樓二庫”,算是一堂。再加上四隻箱子,謂之“一樓二庫四杠箱”,是一份送庫用的全活。
冥衣鋪為了便於拿放與製作,把尺碼大的樓庫製作成尺截的,樓的上層、下層、須彌座各為一截;庫是庫頂和庫身、底座各為一截。尺碼小的樓和庫則是一個整體。
樓庫的樣式均仿的是古典樓台的建築形式,頂部宮殿式,用筒式脊瓦覆蓋,亡人若是王公貴族,為黃頂藍麗,亡人若是平民百姓則是黑頂綠瓦或豆青色瓦,屋脊為藍色,樓上下均為環廊,前後都有明柱,樓前都有門戶,兩邊山牆為藍色。
庫是雙頂,頭層簷下的彩繪圖案有“金銀寶庫”字樣,庫身一層,窗根門戶與樓一致。門口有二人站立,一是手執賬本的“曹官”,一是手拿鑰匙的“陰司”,表示是為主人官庫的。
送庫用的紙活除杠箱、墩箱、金山、銀山、尺頭桌子、四季花盆以外,隻要喪家肯花錢,完全還可以根據亡人生前的願望、愛好,糊些其它建築物、交通工具、人物、鳥獸、文玩陳設等等。
過去常見的陰宅,通常仿照老北京四合院的格局,糊一所宅子,屋內陳設家具齊全,還有侍候的仆人、牌桌、煙床、繡枕、煙槍等;還有整桌的筵席,成台的戲劇等。
樓庫做好以後,要讓和尚或道士在上麵加上封乘,叫“封庫”。在和尚送完最後一道封條之後,孝子們要跪在地上,向樓庫及紙活三叩首,稱“祭庫”。
送庫,也就是“焚庫”,把樓庫及紙活等祭過的冥器送到指定場地焚燒。
春、夏、秋三季,一般在下午四時入席,齋主招待來吊唁的親朋好友吃過飯,約6點送庫,冬天略早。
喇嘛、道士、和尚的衣冠都整理好,帶著自己的法器。由專人帶上亡人生前心愛的衣服、什物等紙活。這時,茶戶高喊聲:“請本家教子跪靈了,送庫了您哪!”
由長子帶著眾兄弟用銅盤托著給陰間的書劄,即應捧的“聖”。一切準備就緒後,茶房又喊:“送庫了您哪,請各位老爺前升了!”來賓、孝屬以及喇嘛、道士、和尚均按順序向外走,去往焚代場。
送庫行列到達焚化場後,響器、僧道、進庫的親友分成兩邊,站在距離紙活二十餘米遠的地方。
正中放著白布墊,全體孝屬下跪後,由鋪排將所捧的“聖”接過來,用小跑的步子送至紙庫前邊,放在樓座上。
這時,看燒活的早把樓的後身捅開一洞,點著裏邊的紙錢,不等鋪排跑回原處,即已起火。火會燒得特別旺,火苗躥得老高,所有的冥器都會燒得幹幹淨淨。於是全體孝屬三叩首。有道經的,道士們猛敲猛打一陳,高聲唱念《送化讚》。
官鼓大樂最後以一聲大鑼,宣告送聖儀式禮成。茶房朗聲喊道:“本家給各位送庫的老爺們道謝啦!”於是本家孝子扒在地下一叩首。凡不再回喪居的親友,均就地向本家或揖或安告別而散了。
伴宿
伴宿,北京俗稱“坐夜”,即次日就要出殯,亡人在陽間隻此一夜,所以家人與死者隻有一夜的廝守了。
清代,伴宿為停止吊唁的日子,這一天喪家主要籌備次日出喪的事宜。可到了清末民初,伴宿卻演變為喪家受吊領帖(收奠禮)的大日子,成了對亡人的最後一次總祭奠。晝夜要大作法事,規模宏大。
伴宿沒有固定的形式和內容,一般都有送庫儀式,故合稱為伴宿送庫。規模小的喪事,伴宿當天,喪家隻預備一頓飯招待親友,請一班吹鼓手,猛吹猛打一天。晚上,在靈前在燒點紙,比較簡單。
還有的效區或市內的外地人,白天沒有念經的,隻有一堂比較粗糙的樓庫,晚上由鼓手帶領,孝屬隨後,到外麵焚燒,叫伴宿送庫,不是送聖。民間喪事的首場中,送聖不能獨立存在。
伴宿這天還有一些主要的事宜:
第一,漢人立銘旌。銘旌,亦“明旌”,古代稱為“功布”。其尺寸因人而宜,凡三品以上九尺,四品以下八尺,六品以下六尺,平民六尺。漢人於伴宿之日始在大門外的影壁前立起銘旌。
第二,亮杠、亮執事。喪家要將發引用的官罩、大杠、小杠,放置在次日換杠、上罩的地方。如附近的十字路、較寬的便道上。執事一般亮在門前的八字形影壁前。
後來人們為了節約隻亮杠罩,不亮執事。20世紀40年代後,辦喪事亮執事都極少。
第三,公布有關次日發引的各項公告。公告內容包括發引的具體時間以及路線。以便準備沿路設置路祭桌、茶桌的親友有所準備。
更為講究的還要公布響器、執事排列請單,送殯車輛、順序請單。
第四,杠房掛盤子。杠房的頭目帶人到喪家請示、盤點、排列、擺放次日出殯用盛紙活、實物的盤子,後用線係牢。
第五,辭靈。指夜裏敬了焰口以後喪家照例舉行辭靈禮。等門彩、棚彩都撤去以後杠房夥友將棺柩前稍抬起,孝子把一個銅錢墊在棺柩下,將笤帚將棺蓋上的浮土掃在新簸箕裏,倒在死者生前的炕席下。
另外,還要由孝屬們將祭菜、祭飯用筷子夾到罐中下葬時,放於棺柩前,成為對亡人的永久供養。之後的遺像要立即翻過去,等待天亮發引。
成主·題主·點主
古人以為,家鬼依木不依墓,封建時代,仕宦之家死了人,在治喪期間,就要通過“成主”的儀式,建立一個木製的牌位,以便讓死者的神魂依附於上,留給後代奉祀。一般三年之後將木主牌位即放進家族的宗親龕內,確定死者在宗祠裏的地位。
最早的“成主”儀式,隻由點主官寫主牌,並不用“點”主。演變到後來,族人會從親友中請一德高望重者,在已寫好的某某之王位的“王”字上加一朱點,成為“主”字。後來演變的越發繁瑣,一些有錢人家,盡可能請大官、大士紳等“點主”。
點主時,必須有兩名有地位、有功名,但比點主官稍遜色的“襄主官”,分陪左右。此外,還要請幾名有威望、懂點主禮儀的人擔任司儀,主持讚禮。
寫主在點主之前進行。題主官正襟危坐在書案旁,孝子要向他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將主牌奉上,依舊跪於案前。執事在一旁伺候筆墨,題字官以工筆正楷書寫。主牌是檀香做成的,下有須彌座,前有雕花欄杆,座上是牌位,外套有雕孔的立罩,分內函、外函。
內函,亦稱“函中”。外函後麵中間成一槽狀,為了合入內函之用。一般奉祀人多是孝子,所以中間就寫:
“皇清故某官某公諱某字某之神主”(此為父位)。或:“某公配某封某氏諱某字某之神主”(此為母位)。內函兩邊寫亡人的生卒年、月、日、時,甚至將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葬於某處某山某向某分,也一一寫上。最下邊還要寫上奉把人的名字,如“孝男×××奉祀”。
外函木主都用白粉徐刷,故亦稱“粉麵”。孝子奉把父親,上書:“皇清顯考某官某府君某諱某號之神主”;孝子奉把母親則書:“顯妣某封某府某氏之神主”。妻子奉祀丈夫稱“先夫”。寫時均將“主”字少寫一點,成為“王”字。
題主官將主牌寫好後,交於孝子。寫主就這樣完成了。
“主”代表亡者神魂,點主是將亡者招回,是光宗耀祖的大典,為喪事中的喜事。因此,點主時,所有孝屬均脫去孝衣,換上“吉服”。
被請的點主官、襄主官均於先期到約定的地點,喪家派人前往迎接,講究的還要有如下排場,有開道鑼一對,素紅雲緞大傘一對,綠扇一對,全執事四對,“肅靜”、“回避”虎頭牌各一對,如意亮轎一乘等。由鳴主等候。屆時,由喪家派出禮賓四人、六人至八人以及前引官、大讚、襄讚、副讚等陪同孝子前往迎接。
當上述迎請行列到達後,首先鳴鑼,由前引官、禮賓人員、大讚、襄讚等引孝子登堂,向點主官、襄主官三叩首,然後,展讀事先用白紙紅簽寫好的《請題主帖》。
一切就緒,由大讚宣布點主儀式開始。點主官、襄主官端坐在桌旁,孝子將主盒捧到桌前,由左襄主官接住,揭去青紗、紅綢,打開主盒,將主牌放在桌上。
再由孝子將筆遞給左襄題官,左襄題官遞給點主官,點主官大筆一揮在內外函神主的“王”字上各加一點,將筆遞給右襄主官,右襄主官重新染墨,遞與孝子,如前麵的程序一樣,點主官第二次點主,謂之“黑筆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