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將筆用雞血潤一潤,在兩函神主的“主”字上,再加一點,謂之“蓋主”。雞血即“吉血”,可以避邪。

點主完畢後,由右襄主官,將主牌放入主盒,紅綢在上,黑紗在下,用五彩線紮緊,由孝子捧回靈堂或安主所,即謂“安主”。

孝子出堂複位仍要對點主官,襄主官三拜九叩。最後由點主官向神主致詞,讚美死者生前的功績。點主就完成了。

點主及晚還要舉行晚奠,舉行“三獻禮”,由“講書官”、“講經官”朗讀《論語》有關“問孝”的章節,再深入淺出地講解。如一講“孟懿子問孝”,二講“子遊問孝”,三講“子夏問孝”。其後,再講《孝經》裏的選段;再由“歌詩童”唱一段《哀悼歌》。最後宣告禮成。

點主的具體儀程及細節,因時,因人,不盡相同。例如:最早客居京師的南方人,有在墓前點主的,有在家點主的,有的禮儀繁瑣,有的則較簡單。

杠罩

杠是抬運靈柩的工具,出殯時,從喪居往墳地或廟裏抬靈,都必須由專人用杠抬著行走。用杠一般得向杠房租賃,隻有皇宮內才有內廷鑾儀自備的杠。

杠房除了提供抬棺用的杠之外,還配有各種遮擋靈柩的罩子。因為人死後必須用布蓋嚴。入棺後,靈柩也不能光板停放。杠罩的形式和規格都有嚴格的規定,喪家使用時一律不得僭越。

清代,官員去世後出殯用杠的大小、形式、杠夫的多少都須根據亡人生前的爵銜、品級使用。民國以後,用杠則主要是根據喪家的經濟狀況和喪主的意願辦理。

清末以至民國期間,用杠可分成非禮儀性用杠和禮儀性用杠。

非禮儀性用杠,亦可稱為等外杠、非常用杠。凡是極度貧窮的人家,或亡者年幼,屬有殯無儀,均用非禮儀性用杠。非禮儀性用杠有以下幾種:

穿心杠,由兩人抬,用繩索攏住靈柩兩頭,中間穿一根杠子,前後各一抬伕;牛頭杠,由三人抬,在穿心杠的基礎上,前邊加一橫杠,左右、後邊各一抬伕;四人抬的“一提拉”,也叫“地出溜兒”,用一根主杠,前後各邊一橫杠,前、後各兩抬伕。這些杠均是用來抬窮人家的薄皮子棺材和無主亡人的裹匣子。

禮儀性用杠是有殯有儀的用杠,有一定的規格、形式,使之符合喪禮儀程。

禮儀性用杠的特點是,靈樞必須在杠的上麵,而且必須要有彩飾遮蓋。

杠為四框形,四角都有相等數目且排列對稱的小杠與抬伕,杠上必須要有油漆粉飾,杠繩還得用布包上;杠伕、杠頭須有特定的服飾。

一副大杠是由若幹節小杠組成的,每節小杠都有特定的名稱。大杠前端有金色龍頭,叫“吉臉子”。

橫在大杠上的兩根杠,叫“枕頭”,四角的小杠叫“千斤”。千斤上頭的小杠,叫“耙”,耙上的小杠叫“臥牛”,臥牛上邊掛上繩套,叫做“做鼻子”。杠夫必須熟知每節杠的名稱,不能稱大小杠。

杠的規模、格局、形式是根據抬夫多少決定的。不同的杠決定了抬杠的人的多少,有8個人杠、16個人杠、24人杠、32人杠、48人杠、64人杠、80人杠等,葬禮越講究,用的杠也越講究。

如80人杠為親王、郡王、貝勒所用,屬於皇杠。

帝後死出殯用的杠是120人抬的大杠,杠呈“”形,故也叫“”杠,是黃顏色。

杠中是有一種“獨龍杠”一般為外省做官死後進京安葬的人用,因長途跋涉,為了輕便,靈柩在杠的下麵。

清代,帝後死後,在出殯安葬之前,要由領杠人率領全體杠伕,抬著皇杠在寬敞的街道上“演杠”,全體杠伕要聽從杠頭指揮,步調一致,做到四平八穩。

過棺罩片和官罩

杠業除了提供抬棺用的杠之外,還有各種遮擋靈柩的設備。出殯用的是“過棺罩片”和各式的官罩。

“過棺罩片”簡稱“過棺”一般是一長幅繡花軟鍛,上繡團龍、團鳳、團花,兩邊最下端是一尺二的“海水江牙”。凡8個人、16個人、24個人的小杠都用它,搭在靈柩的中腰。有“紅寸蟒”的過棺,多為滿蒙旗人所用。

凡是8個人、16個人、24個人的小杠,都不用官罩,而是用一長幅繡花軟片搭在靈柩的中腰,謂之“過棺罩片”,簡稱“過棺”。

“過棺罩片”最大長一丈二尺,最小的長八尺。質料都是軟緞的。顏色有紅、藍、青三種,以紅色為多。

這種罩子上邊繡的圖案各異,上等的過棺罩片,有刺繡“八團”圖案的,如團龍、團鳳以及各樣團花,並以金線車軲轆錢串地兒。

兩邊最下端照例是一尺二的“海水江牙”其圖案五彩斑斕,鮮明奪目。

此外,還有“紅寸蟒”的過棺罩片,多為滿、蒙旗人所用。

一般每副杠隻搭一副過棺,一些盛大葬禮的專用物是罩。凡是用32、48、64人杠,或80、128人皇杠都要用官罩。罩的形式、大小,須根據用杠規模來決定,原則上,杠與罩是相稱的,並配套使用。

官罩一般還配有頂蓋,稱之為“幾了”,是用竹皮作成的。罩身子是個大木框。謂之“欄杆”。大的一丈二,小的八尺長。外邊掛上不同圖案的繡片,成為一大長方形,封閉式的亭蓋。落在杠上,把靈柩罩起來。

一般情況下,儀式還沒有正式開始時,罩上隻掛藍布材,待靈柩出堂之前,才臨時加披彩繡的罩片。

罩片,杠房謂之“軟片”。宮廷用的黃寸蟒和滿、蒙旗人用的紅寸蟒罩片的圖案都是織成的。其餘都是在不同顏色的錦緞(以紅色為主)上,用金線、彩色的絨線繡成不同的圖案。有按清製朝衣刺繡的朝衣罩,朝臣死後,可按自身官爵品級用罩。

此外,還有金龍罩(民國後,曹錕的秘書曹七爺死,江朝宗的丁夫人死,均用的金龍罩)、五獅同居罩、獅子滾繡球罩、二龍戲珠罩、牡丹花卉、四季花罩等等。

帝、後、親王用黃寸蟒罩,也有用黃金龍罩的(黃罩、黃杠、黃繩、黃墊、杠伕荷葉帽上插黃雉翎、舉黃撥旗,謂之“落地滿黃”)。親王正配福晉也一樣。

親王側福晉死,用紅杠、黃繩、黃墊、紅寸蟒罩加黃走水。

但也有特殊情況,如親王婚後,正配福晉未生男孩,兩側福晉卻生了男孩,襲了王爵,等到這位側福晉死時,與親王和親王的正配福晉使用一樣的杠罩——黃杠、黃罩,謂之“母借子爵”。惟有罩上的“刷子”(四周“走水”)為青色,表示按典製區別於正配福晉。

如果側福晉借不上子爵的,就隻能用紅寸蟒的罩片。四周掛上黃走水。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春天,最後一個使用這種官罩的是那王爺那彥圖。

民國後,落地滿黃的杠罩還使用過幾次,即光緒帝與隆裕後葬入崇陵時的“奉安大典”;被馮玉祥國民軍從紫禁城轟出來的兩位太妃——瑜妃(同治之妃)、瑾妃(光緒帝之妃、珍妃之姐)死後的“奉安大典”。

最後一次乃是長春偽滿“帝宮”譚玉齡死後,抬往般若寺停靈“暫安”,亦用了落地滿黃的杠罩(八十人杠)。該黃寸蟒的罩片和黃傘圍子是早年清宮鑾輿衛當差人暗中保存下來的。自此以後,“皇杠”、黃罩在中國就成為曆史陳跡了。

用罩,不僅可以根據亡人社會地位,還可以根據亡人的宗教信仰。信佛的可用“佛”字罩;信道者可用青雲白鶴罩。

“佛”字罩隻是在紅寸蟒的罩身四麵及罩頂上,加掛金線繡的大型“佛”字,或以黃緞子砸成棉芯的“佛”字,臨時別在官罩上。

另外,罩的四角有雲紋,寓義佛乘祥雲接引亡靈。

當年,段祺瑞、吳佩孚死後,都用過“佛”字的堂罩和官罩,因為他們均為佛教居士。

官罩上的繡花軟片,根據用主的要求,可以現裁現繡。尤其是民國以後,不受國家典製的限製,許多軍閥、政客、巨商富賈,獨出心裁,在喪禮上隨心所欲,更是花樣百出,杠房內行人謂此為“野事”。

罩架子除了要掛上不同的罩片外,還有許多附屬裝飾物。例如:罩架頂蓋中間安有木製貼箔罩漆的大金頂,謂之“火焰”。最大的能有八十公分高。

還有罩架上麵的四角,都向外探出一個“草龍”,成為“獸頭龍口”。每掛絡穗上拴著八個小金葫蘆,五個不同形狀的“花拍子”(以鉛絲為骨,外邊纏上彩線),頂頭為一綠色的“荷葉帽”。

大罩在每角的“通官”上,還要串上黃綢,行進時,每角由一名杠伕向後牽拉(前邊兩角也往後拉,四角成為一順邊的形式),行話謂之“拉幌”。

此外,為適應各種不同喪禮上的需要,還有特殊形式的官罩如小官罩、鮮花罩和采菱船。這些多用在民國後新派人物的喪禮上。

按習慣來說,罩片與座傘、日照影傘等執事必須成堂配套。很少混用。例如:帝、後用的落地滿黃的杠罩,其座傘、日照影傘必是全黃的;滿、蒙旗人用紅寸蟒罩片的,其座傘、日照影傘也必須是紅寸蟒的。還有用金龍罩的,其座傘、日照影傘也必須是金龍圖案。原則上,罩片與傘圍子的圖案是一致的。

杠伕的衣服鞋帽

杠伕、執事伕大部分由窮人來做,他們平日衣衫襤褸,很不講究。抬靈時,照例穿戴杠房的衣帽,與其所抬的杠、罩和整個殯儀相稱。

杠伕、執事伕穿的衣服謂之“駕衣”,都有其固定的樣式、規格、顏色和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