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喪葬1
喪葬禮,老百姓稱為“白喜事兒”,是人死後由親屬、鄰裏等哀悼、紀念的禮節,也是將死者殮葬並祭奠的儀禮。喪葬禮不僅是民族特色的鮮明體現,而且蘊含了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
病篤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規律,任何人都無法避免,但是人們依然將死亡視為一件忌諱的事。所以家庭裏的每一個成員,麵對生命垂危的病人,都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以前老北京人睡炕,按照當時的習俗,病危的人氣絕之前一定要換床。如果換床之後病人轉危為安了,就說是“衝喜”成功了。
其實換床是為後人著想,擔心病人死後,別人睡在此處的心裏害怕。
換床的形式多種多樣,一般是到鄰近杠房租一張靈床,也叫“吉祥板”,將病人轉到這張靈床上。民間的“吉祥板”床上鋪著水紅布的褥子,四周掛著絨布或紅綢圍子。
而較為貧寒或郊區的農民,隻是將家裏的屋門卸掉,用兩條板凳支起一張床將病人轉上去就算“換床”了。
病危者若是家庭的長輩或是對家庭有功的叔伯、長子,這時都要將其寢室移到正房,稱為“正寢”。
但如果病人上邊有長輩健在,就不需要移屋了。這時家裏主事的要與本家長輩、兄弟商量料理後事,並根據自家的經濟狀況,決定喪事的簡繁程度。
確定喪事的規模後,主事者就要為病危的人選棺材,一些富戶人家也有提前備置好的,而一些窮苦人家則要到病人垂危或去世之後才到棺材鋪看壽材。與此同時,家屬也要開始準備殮衣,即“壽衣”。而且要在病人還沒咽氣時將壽衣穿戴好,如果沒穿戴就去世了,則意味著死者是赤身裸體地見了閻王。
其實這隻是迷信的說法,提前穿衣服真正的原因是,人還未死之前身體不是僵硬的,這時穿戴比較容易。
穿戴之前要先淨身沐浴,目的是將今世的塵垢洗淨,以免帶入來世。沐浴時,先洗臉、洗發,依次再洗上身、下肢,然後用新毛巾擦幹,並將剪下的手腳指甲,裝在小布袋裏,大殮時一同放入棺內。
沐浴的餘水和毛巾,要挖坑埋掉。最後將壽衣穿戴好即可。
初終
“落炕”和“衣殮”時,病人尚處於彌留階段,這時子孫後代應守床前,直到病人氣絕身亡,而剛剛氣絕,即稱為“初終”,舊時北京稱之為“倒頭”。
病人“倒頭”後,親屬即刻要在靈床前設置供桌,並將“悶燈”,即“長明燈”,請回來,為的是讓死者在茫茫如夜的冥界中可以得到指引。同時,要做一碗“倒頭飯”,上麵插三根兩三寸長的秫秸棍,頂端各一個麵團,飯上放三個小烙餅,目的是讓死者去陰間的路上免遭惡狗的阻攔。
焚香設供後,全家上下孝子都要高聲舉哀,並將紙錢和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等焚燒掉,稱為“燒倒頭紙”。家境富裕的大戶在這時候,還要燒“倒頭車”、“倒頭轎”,就是在大門外將紙糊的車、轎、焚化掉。
焚化時,可以由“引路燈”的燈花引著,也可以將倒頭紙從床前一卷卷地擺在地上,等燒到門外,就會把車轎引著,從而將魂引上了車、轎。這時,全家孝子跪在門外舉哀。
高官顯貴、紳商富戶會請來和尚、喇嘛、道士三班輪流給亡人誦“倒頭經”,一般的人家請個僧、道圍著靈床念經、轉咒即可。
在北京近郊的地方,家裏人去世後,有為亡人招魂的遺俗,即所謂的“報廟”。因為人們認為人的壽命掌握在閻王爺手裏,人之所以死去是因為閻王爺派無常鬼將靈魂帶走了。所以人一旦咽氣,家中女眷們就會去五道廟或土地祠“報廟”。從倒頭之日起一直到接三的晚上,早晚都要去“報廟”,接三之後,才能停止。
接三·送三
以前人去世三天之後,無論貧富都有“接三”的禮儀。因為民間傳說,人死三天之後,靈魂要到陰曹地府去,或者得道升天,活著的人為求死人修成正果或托生於善地,就會在死後的第三天為死者請來僧、道誦經懺悔,替亡人超度靈魂。
死者的兒女晚輩要準備車馬,銀箱送行。
有些貧苦人家,接三則在死後第二天進行,第三天就出殯了,這隻是為了省錢而已,沒有別的特殊含義。
紙活——車馬、箱子
接三用的車馬、箱子,是在冥衣鋪糊的,其根據尺碼、款式、質量可以分為三等。
頭等的是大鞍轎車一輛,與真的大小一般,車內掛裏子,冬天是玻璃窗,夏天是紗窗涼棚,由一匹大菊花青的轅馬駕轅,轉輪,能拉著走,叫做“落地拉”的車。車前有頂馬一匹,官人騎在馬上,後麵還有個跟騾。
車上的銅活是用金、銀紙糊出來的,做工精細。
另外,有四隻粉紅色的墩箱,上麵繪有花卉圖案,也有糊“杠箱”的,即由兩個人抬著。
二等的尺碼略小,沒有裏子,車軲轆是用術秸做成的,隻糊麵,車釘也是畫上的,不能轉動。箱子不繪圖案,是用“蠟花紙”糊的。
三等的車廂更小,軲轆是用單片紙剪的,再糊頭拉車的小毛驢,用紙片剪出一個趕車的人貼在驢腿上就可以了。墩箱是用蠟花紙糊的,而且很小。
接三之前車馬、箱子內要放上紙錢、冥鈔和金銀箔疊成的錁子,用封條封好,並且給紙人起個名字,貼在身上,並將紙錠、燒餅貼在身上,意為發給他的錢糧。
鼓樂
接三的日子,喪家大門外會安置一麵大鼓,一對鑼架,一對號筒,叫做“門吹兒”。富戶人家用的是對兒鼓,而且是“官吹官打”,也就是吹奏傳統的用於吊唁的“官鼓大樂”。
還有一種吹奏當時市麵上流行的曲子、小戲、歌曲的“怯吹兒”,也叫“花吹兒”,但是一般講究的人家嫌“怯吹兒”不夠嚴肅。
門吹兒分別於早上和中午進行,早上也就是清早八、九點鍾就將大鼓鑼架擺好了,按官吹打奏樂。中午則要等到中午12點以後,架起大鼓鑼開始奏樂,以示吊唁。
親朋吊唁
舊北京習俗,至親往往在得知人去世之後就要前去喪家吊唁,其他親朋一般在接三時才前去吊唁,而且要穿石青褂,男的去帽上紅纓,女的不能佩戴首飾。但如果與死者隻是朋友關係,男子則不必摘紅纓,隻須將花翎取下即可。
親朋前來吊唁,剛踏進門,門鼓就要傳報。鼓手們擊鼓、鳴號,說明來的是男賓,如果擊鼓、奏樂,來的是女賓。
近親一進門就要舉衰,其他人到靈前再舉哀,舉哀完之後,由知賓挽慰下來,到賬房交禮。
前來吊唁者所送的禮金都用黃色、藍薟的封套裝好,若是送挽帳或挽聯則須是藍、灰、青白等素色的,也有的送花圈、燒紙、冥鈔、金銀錁簍等。上完禮,賬房會發給舉哀人一條藍綢條的白菊花,有的要發孝衣、孝帶子。之後可以到茶座上休息。
接三麵
接三坐席的主食一定有麵條,而且大多是炒菜麵,除了富戶準備豐盛的酒席外,一般都從簡。
那時坐席都用10人的圓桌麵,每桌先擺4個涼碟(冷葷)謂之“壓桌”,每人麵前擺放一個小碟、一雙筷子、一個羹匙,能裝三錢酒的小白瓷酒盅一個。
賓客坐好後,再上4個、8個、12個不等的炒菜。一般上菜的時間安排的比較緊,炒菜上完之後,馬上會上一海碗鹵汁,一小碗炸醬,四碟麵碼,最後上小碗麵條。
這時,孝子要來席前“謝席”,全體賓客起立,以示答謝。賓客全部吃完之後,才能一齊離席。
文場和西樂隊
“文場”是指為民間花會上開路、五虎少林棍、高蹺秧歌、跨鼓、太獅少獅等玩藝兒伴奏的。
文場用的樂器全是打擊樂,一人打單皮作指揮,以大鐃、大鈸、鑔鍋與小鼓合奏,打出輕重快慢節奏。
有的加上兩麵特號銅鑼,用大鞭子抽,謂之“神耳”。有的把跨鼓隊也拉出來,打著“亮咚強”的秧歌點。打文場的成員除了挑“籠子”,背鼓的收錢之外,其餘都是免費的。
文場一般是在接三的下午四點進棚參靈。參靈後,在一張八仙桌上放一凳子,上邊放指揮文場的掛有堂號鼓圍子的單皮,壓一張紅紙寫的請帖,把大鐃、大鈸、鑔鍋等樂器放桌上。
由於文場持續時間長,而且易惹事,一般富戶人家很少用,而窮人家為顯熱鬧,通常都會請文場。
民國時期,也有喪家請西樂隊的,這些大多都是做宦事的新派人物。西樂隊洋號銅鼓較為文明,演奏者身穿特製的禮服,夏天穿白禮服,冬天穿黑禮服,而且胸前佩戴白花,頭戴著將軍帽,與中國傳統喪禮很不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