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不斷發展的新劇種
那是1957年的一個傍晚,著名作家張恨水在其女兒的陪伴下來到北京的西單劇場。這一天,西單劇場進行的是北京曲劇《啼笑因緣》的首輪彩排。
北京曲劇《啼笑因緣》就是根著名作家張恨水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劇中所述的故事發生在1901年的北京,富家子弟樊家樹從家鄉來到北京,偶然結識了賣藝女子沈鳳喜,漸漸地倆人互相產生了好感。在樊家樹的啟發與幫助之下,沈鳳喜脫離了賣藝生涯開始念書。
過了不久,樊家樹回家鄉探親暫時離開沈鳳喜,不料沈鳳喜的叔父將她騙到軍閥劉將軍的府中。劉將軍貪戀沈鳳喜的美色,將她軟禁起來,準備將她納為小妾。
樊家樹在家鄉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趕回北京,沒想到途中遇到搶劫,幸好遇到俠女關秀姑相救,倆人一同來北京尋找沈鳳喜,但沈鳳喜不願相見。
後來,樊家樹在北京又遇到了交際花何麗娜。
何麗娜對樊家樹一見鍾情,並開始主動追求樊家樹。可樊家樹心中隻有沈鳳喜,並不領情。
一天,樊家樹約沈鳳喜出來在天壇偷偷相見,恰巧卻被軍閥劉將軍的爪牙發現,家樹和鳳喜一起被抓起來。最後,關秀姑將樊家樹救出,殺死了軍閥劉將軍,成全了樊家樹和沈鳳喜的婚姻。
那時,曲劇還尚屬新興劇種,因為主要采用大鼓曲調,而張恨水小說《啼笑因緣》中的主人公沈鳳喜正是一個唱大鼓出身的女孩子,用曲劇形式表現書中的故事情節,顯然再恰當不過了。
劇中女主角沈鳳喜的扮演者便是魏喜奎。這位與鳳喜一樣有著天橋賣唱經曆的女藝人,在唱“四季調”時輕鬆活潑,洋溢二八少女的純真,其唱詞為:
春季裏相思豔陽天,
桃花似錦柳如煙,
畫梁呢喃雙飛燕,
心上的人兒啊!
心上的人兒做客在外邊,
相思淚漣漣,
夏季裏相思荷花透水香,
蝴蝶飛舞采花忙,
池塘內鴛鴦戲水多歡暢,
心上的人兒啊!
魏喜奎唱大段的敘事曲則抑揚頓挫、感人肺腑,特別是她善於運用鼻音,演出終了其唱腔餘音仍縈繞觀眾耳畔。對此,張恨水一邊欣賞,一邊讚不絕口,認為魏喜奎便是自己所想象的那個沈鳳喜。
彩排結束後,張恨水及女兒被邀請到後台與演員們見麵,演員們紛紛鼓掌表示歡迎。大家坐的坐,站的站,圍成一個大圈子。
魏喜奎請張恨水提一提對該劇的意見。
張恨水沉吟片刻,說:“演關秀姑的演員老把手放在頸後撫弄長辮,我覺得似乎不大好,與人物個性相悖。”
魏喜奎點點頭,表示將在今後的演出中加以糾正。列舉出幾點意見,張恨水又竭力稱讚劇中有幾個細節處理得非常好,細膩地刻畫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此後的幾輪彩排及正式演出,魏喜奎都派人給張恨水送來入場券。張恨水幾乎每場必看,妻子兒女也都借光欣賞過兩遍以上。
有一次,張恨水帶上了多位家人,再一次出現在西單劇場。
當日,劇場座無虛席,而他們幾個人的座位是前排的貴賓席。中場休息時,張恨水再度在劇團人員的邀請下攜家人來到後台。
魏喜奎依然請他多提意見,他還是不客氣,指出:“關秀姑刺殺劉國柱這一情節應該加上,以便在舞台上突出戲劇衝突。”
其實,小說《啼笑因緣》中並未從正麵描述關秀姑刺殺劉國柱這一情節,隻是從側麵對此事進行隱寫。張恨水認為小說與戲劇是不同的藝術形式,改編一定要製造矛盾衝突,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沒過多久,魏喜奎給張恨水彙去了原著版費。
很快,魏喜奎也收到張恨水的請柬,約請她上四川飯店一敘。席上,觥籌交錯間,張恨水對曲劇《啼笑因緣》的演出成功表示祝賀,認為這是繼《楊乃武與小白菜》轟動梨園後的又一部曲劇傑作。
終席前,張恨水將一個大信封交到魏喜奎手中,並對她說:
魏女士,這裏麵是那筆原著版稿費。你們還處在創業階段,我想把它全部捐贈劇團,說得冠冕堂皇些,也算是對民間戲曲事業的一點支持吧!
當時,魏喜奎考慮到北京曲劇團是公私合營性質,演員工資、服裝費、道具費等都由劇團自身支付,因此常常覺得資金吃緊。於是她接過張恨水的贈款連聲道謝,並希望還有合作的機會。
但是,在1987年,當魏喜奎欲再度拍攝曲劇電視連續劇《啼笑因緣》時,這位作家已經不在人世。他的兒女們承襲了父親生前的態度,未向劇組提任何條件,也沒有收取一分錢原著版稅。
除了張恨水的《啼笑因緣》外,北京曲劇自誕生後所演出的代表性劇目還有《楊乃武與小白菜》、《啼笑因緣》、《珍妃淚》、《少年天子》、《煙壺》、《龍須溝》等。
《楊乃武與小白菜》這部曲劇是由關士傑、李寶岩、顧榮甫、魏喜奎等人根據王峰原著改編而成的。這出劇的主要演員是:魏喜奎、李寶岩、顧榮甫、佟大方、王鳳朝老一輩曲劇藝人。
北京曲劇《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劇情是:清代同治末年,朝廷腐敗,官場黑暗。浙江省餘杭縣有一家豆腐房,店主葛小杜的妻子畢秀姑容貌美麗,綽號“小白菜”。